登录 注册
贴吧列表 推荐贴吧 贴吧排行 推荐帖子 精品帖子 热门帖子 最新帖子
首 页 > 管理吧 > 斗胆尽储亡国恨,九泉应诉武乡侯--论姜维     发新帖 回复本帖   
回复9 人气731 |< [1] >|
1楼.  斗胆尽储亡国恨,九泉应诉武乡侯--论姜维  
     读罢三国,最欣赏的莫过于姜维。他是一个悲情的英雄,一个本应光耀史册的英雄。然而,想起以前读过的后世有关他的评论,竟多是曲解之言,不得不替伯约叹息,于是作此文,重析三国历史,还他一份真实。  

    苏东坡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让我们永远记住了那个“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周郎。后人也有诗曰“赤壁遗雄烈,青年有俊声。”似乎在今人心中,他已成为年轻有为的光辉典范。但是赤壁之战周瑜成名时已然三十四岁,而天水郡姜维崭露头角时仅有二十七岁,在古代看来还是未及而立的少年。而恰恰是这个少年的招降,成为诸葛亮军事生涯中甚至整个蜀国的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也是灰暗的三国末期为数不多的一个亮点。  
    三国英雄多矣,堪称“文韬武略”的英雄亦多矣。诸葛亮、赵云、关羽、黄忠、马超、曹操、司马懿等显赫的名字至今仍在历史  展开
[楼主] 333  2011-04

2楼.  但姜维最令人敬佩的地方不在于此,而是在于他为光复汉室所作的一切努力。诸葛亮一死,国内形势不仅直线下降,而且还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人才匮乏局面,后主刘禅又是个豚犬庸才,只知道和宦官黄皓吃喝玩乐,蜀国岌岌可危,千斤重担便压只在姜维一人身上。为保蜀国社稷,完成武侯遗愿,他前后多次出师北伐,无不身先士卒。孔明可以不出营帐运筹帷幄,而他不仅要肩负孔明之职,还要亲自披甲上阵,与敌人短兵相接,可谓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然而,他的一番苦心不但没有得到蜀人的支持,反却遭到了冤屈和误解。朝中大臣对他颇有意见,费祎不拨给他足够的兵力,导致他无法正常作战;朝外将领也不及时发兵接应,胡济等人贻误战机导致牛头山兵败;甚至蜀国百姓也对他怨声载道,认为连年的征战劳民伤财。 
 对于这些责备和微词,姜维怎会不知?但他更知顾全大局之理,所以一直忍辱负重。然而,责备和微词越来越多,人的忍耐却毕竟有限,矛盾有一天终于激化,具体表现在“仇国论”事件上。史载,景耀元年,淮南诸葛涎起兵征讨司马昭,东吴孙璘也前来相助,有着敏锐军事嗅觉的姜维立刻觉察到这个绝妙良机,于是上书请求兴兵伐魏。而中散大  展开
[楼主] 333  2011-04

3楼.  许多官吏因姜维几次失败,对他伐魏的战略大发指责,认为蜀国需要休养生息的怀柔政策,而不是主动兴兵。这是十分片面的。战争本身就有风险,能用和平方式解决问题时不会有人选择战争,不是万不得已,姜维会愚蠢到选择战争这个随时都可能送命的方式吗?若他真愚蠢至此,诸葛亮也不会千方百计要招降他,待他这个魏将亲如父子,并把一生所学倾囊相授,临终托之以整个蜀国。何况休养生息的怀柔政策只适用于天下安定之时,例如汉朝初期。而当时的天下却兵荒马乱,两军对峙,千钧一发,如果不分时间、场合地采取怀柔政策,休养生息,松懈下来,势必给魏国提供可乘之机。而且深究他失败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不是因为战略的问题,与魏蜀两国兵力悬殊,蜀国经济疲软,后主刘禅昏庸无能,宦官黄皓隐匿告急文书不予发兵救援,朝内朝外大臣军官未能及时给与兵力援助等等离不开关系。 
 还有许多官吏还以百姓怨声载道为理由反对姜维,其实这也是十分片面的。自古以来,中国百姓都向往“守田置业”的封建生活方式,然而只要是战争,无论是正义性战争还是非正义性战争,都会对百姓的生活造成巨大的伤害,因此没有人会对战争毫无怨言。所以仅仅依据百姓心理的  展开
[楼主] 333  2011-04

4楼.  然而,正是这次后主刘禅一手酿制的屯田避祸,给了一直受姜维打击与压制的魏国以喘息之机,他们立即着手反扑,全面计划剿灭蜀国。姜维奋起反抗,但因在沓中,易受牵制,被作了充足准备的魏军绊住,一身本领施展不开,连连战败。黄皓迷信巫术,后主又对他言听计从,于是不肯发兵增援。姜维屡次上奏告急文书,都被黄皓隐匿下来,不上达天听,“因此误了大事”。大军压境,姜维只好自己率部下苦苦支撑蜀国即将崩溃的防线。可就在这时,他却得知了后主刘禅投降的消息。众将领一齐怨恨,拔刀砍石,大呼:“吾等死战,何故先降耶!”号哭之声,相闻数十里。全忠义士心何烈,守节王孙志可哀,身为大将军的他固然悲痛欲绝,但知道此时需要的不是鲜血和眼泪,而是复国的良方。于是,他强压下悲愤的泪水,一边忍辱负重,假意讨好魏国将军钟会,利用钟会与邓艾不和,巧施离间计加深两人仇怨,促进魏国内战,一边秘密给后主通信:“望陛下忍数日之辱,维将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必不使汉室终灭也。”一腔热血,耿耿忠心,在此生死关头,更是天日可表。他巧妙周旋,煽动钟会叛乱,计划趁乱复国,然而却因为钟会手下的魏军不支持而导致行动失败。魏军层层包围姜维和钟会,厮杀激烈,  展开
[楼主] 333  2011-04

5楼.  又杀了他一家老小,灭了他九族。魏军还将他的尸骨暴露于荒山之上任野兽撕咬,严加看守,不许蜀人前去收尸。这样的死法极尽惨烈,但我想,这也是他惟一情愿的死法。若再有一次选择的机会,他宁愿这样尸骨无存,也不愿老死床帷。只恨后主昏庸,宦官当道,空有才华却无法力挽狂澜。大丈夫生不就五鼎食,死则就五鼎烹,他是英雄,就注定生得悲情,死得壮烈,只有这样的结束才能为他的生命划上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句号。况且,暴露于重峦叠嶂之上,消逝于皇天后土之间,他又怎会怕那样的死法?因为,呕心沥血能昭日月,因为,披肝沥胆可对苍天。 
 后人为他题诗曰:“天水夸英俊,凉州产异才。系从尚父出,术奉武侯来。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回。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且不去看诗中对他的赞美,单看“余哀”一词,便觉用得甚好,“余”字并不极力渲染蜀人对姜维身死是如何的悲痛与缅怀,却将这种“哀”的延续性不经意间表现出来--试想,多少年过去,当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被统一的晋朝所取代时,当蜀人在回忆起曾经那个丰神隽朗、英姿勃发的少年将军时,这种淡淡的“余哀”正如余音饶梁,永远拂动心弦,不可断绝。传说曾有蜀人在魏军严密看守下  展开
[楼主] 333  2011-04
tieba123.com

6楼.  伯约的确让人心痛

还记得三国演义中最后他死时,那个人对他说的那句话
“蜀国之亡,实非将军一人之过矣”
痛啊!!!!!
[楼主] 333  2011-04

7楼.  刘备兴汉是因为他是刘姓子嗣,诸葛亮兴汉因为责任不可推卸,而姜维呢?他本是魏将,投降蜀国迫不得已,凭什么为了恢复汉室操劳一生,甚至落的个身死族灭的凄惨结局?昏庸无能的阿斗是扶不起的,诸葛亮一死,偌大蜀国放眼朝内朝外,论兵法武艺,论治国之道,论军功威信,论盛名声望,有谁能及得上姜维?以他的那种济世之才,完全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甚至废帝自立为王,做第二个曹操或司马昭;退一步讲,他也完全可以积累权势,在朝中过养尊处优的舒适日子,凭什么要连年在外风餐露宿、卧雪爬冰,还招致魏人的怨恨和蜀人的非难?他选择前两条路条件绝对允许,可他没有,只为报诸葛亮一片知遇之情,他选择了光复汉室这条最艰苦的道路,甘心背负一身屈辱,宁愿流尽最后一滴鲜血。在洮阳之战前夕与廖化的对话中道出了他的心声:“昔丞相六出祁山,亦为国也,吾今八次伐魏,岂为一己之私哉?”
[楼主] 333  2011-04
123

8楼.  刘禅的才能不如周成王,刘禅的风骨不如高贵乡公,他的君权被诸葛亮架空了十二年之后,蜀汉的政治土壤上是极容易诞生出又一个周公,又一个伊尹的;或者又一个曹操,又一个司马昭的。而放眼朝野内外,有名望,有实权,有地位,有兵势,除了姜维亦不做第二人想;况且他本是魏人,迫不得已而降蜀,进则拥兵自立,退则挟天子以令诸侯,远有曹操,近有司马,鲜活的例子就在眼前,但姜维,到底还是没有这么做。为了他心中的士道,更为了“知己”二字。
[楼主] 333  2011-04

9楼.  好贴,写出了我的心声.
好!!!!!!!!!

刘备兴汉是因为他是刘姓子嗣,诸葛亮兴汉因为责任不可推卸,而姜维呢?他本是魏将,投降蜀国迫不得已,凭什么为了恢复汉室操劳一生,甚至落的个身死族灭的凄惨结局?昏庸无能的阿斗是扶不起的,诸葛亮一死,偌大蜀国放眼朝内朝外,论兵法武艺,论治国之道,论军功威信,论盛名声望,有谁能及得上姜维?以他的那种济世之才,完全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甚至废帝自立为王,做第二个曹操或司马昭;退一步讲,他也完全可以积累权势,在朝中过养尊处优的舒适日子,凭什么要连年在外风餐露宿、卧雪爬冰,还招致魏人的怨恨和蜀人的非难?他选择前两条路条件绝对允许,可他没有,只为报诸葛亮一片知遇之情,他选择了光复汉室这条最艰苦的道路,甘心背负一身屈辱,宁愿流尽最后一滴鲜血。在洮阳之战前夕与廖化的对话中道出了他的心声:“昔丞相六出祁山,亦为国也,吾今八次伐魏,岂为一己之私哉?”
[楼主] 333  2011-04

10楼.  裴松之认为:
  于时钟会大众既造剑阁维与诸将列营守险,会不得进,还计,全蜀之功,几乎立矣。但邓艾诡道旁入,出于其后,诸葛瞻既败,成都自溃。维若回军救内,则会乘其背。当时之势,焉得两济?而责维不能奋节绵竹,拥卫蜀主,非其理也。会欲尽坑魏将以举大事,授维重兵,使为前驱。若令魏将皆死,兵事在维手,杀会复蜀,不为难矣
[楼主] 333  2011-04

回复9   |< [1] >|

验证: 看不清?点击更换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tieba123.com 贴吧123 
首页 | 返回上页 | 顶部
   
2024-11-25 09:46:56 tieba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