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楼.
诸葛亮造诸葛驽.用兵喜好步步为营.
步兵在前,驽兵在后.不好用骑兵.
因此,诸葛亮打仗,多采用现代兵法.
多兵种联合作战,诸兵种谐调配合.而不喜用骑兵出奇谋.速胜,险胜..
这跟诸葛亮本身的知识层面深有关系..
诸葛亮是一个书生,发明家.
当然不喜欢吕布式的骑兵突击,一击必杀,更不会像项羽一样,善于运用骑兵.
24楼.
6、不说子午谷了,今天偶然翻到一本毛主席点评中国历史的书,自然顺便看看他对诸葛的评论啦。在看到苏询批评当年诸葛劝刘备“弃荆州而就西蜀”就是已经决定“无能为”时,老毛的点评如下:“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后面编书人分析的文字也很有道理,我敲一敲吧:
……建议刘备以西蜀为大本营,以荆州为门户,跨有荆益之地,东与孙权为援,缓求北图曹操之计。接着刘备采纳这一建议,入蜀守荆,确是“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这决定了蜀汉政权不可能在后来的三国鼎立局面中具有图取中原的优势,只利于守而不利于攻。至于后来的情形,关羽坐镇荆州把守门户,刘备居白帝城以应东西之变,诸葛亮在成都照顾后方。这样“三分兵力”,战线拉得长,顾此失彼,自守尚力不足,如果还要外攻,急于求成,“安得不败!”显然,毛老看出诸葛亮这位卧龙先生一开始出的主意就不高明,无论从战略上还是战术上讲,入蜀都是被动不利的……
[楼主]
test
2011-04
25楼.
呵呵,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我脸皮够厚吧^^),批评的问题是一样的,只是侧重有所不同而已,正好拉来虎皮做大旗。
然后关于彝陵之战在这本书中也提到一个有趣的情况。《三国志集解·吴书·陆逊传》中提到陆逊当年曾指出,蜀军出峡后,没有“水陆俱进”,反而“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对蜀军而言是一大失误;陆逊担心的是蜀军水陆俱进,顺江而下的攻势。然而蜀军不敢继续东下,黄权就警告那样会出现进退两难的局面。归根结底,就是由于蜀军没有强大的水军和依靠水陆协同保持机动和补给的能力。这一段正好作为我上篇文章的观点的佐证,一并列出。
27楼.
我觉得嘛
魏延行军的目的在长安,诸葛亮行军的目的也在长安,子午谷和斜谷也不是特别远
可能即便是一路出兵,魏军也会分兵两路防守
28楼.
是故,蜀军作战,必然补济不济.
虽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但由于行动迟缓,步步为营.
不可能出现,势如破竹之势.
日久,后勤不济.
天雨.军不得进.
累年战争,耗尽国力..
但是不得不承就诸葛亮是有现代战争的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