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tieba123.com
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手机访问

进入贴吧 按标题检索 按作者检索
贴吧列表 | 推荐贴吧 | 贴吧排行 | 推荐帖子 | 精品帖子 | 热门帖子 | 最新帖子
首 页 > 管理吧 > [原创]“凡有利于己,皆可为之”,略谈曹操 发新帖  回复本帖  
 
回复0  人气36  [<<] [ 1 ] [>>]
帖子顶部广告
1 [原创]“凡有利于己,皆可为之”,略谈曹操
曹操,可以说是三国时代最为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以统一北部中原的不朽功勋、人才选拔不拘一格的唯才是举、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巧变权谋、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学上,作为同时期的人,恐怕难有望其项背的了。千百年来,曹操一直都是最受人们关注的三国人物;曹操的一生,更是人们永远都无法探究完全的一种既复杂又特殊的现象。因此可以说,他是个极具魅力的人。熟悉的名著,以正统为论调的《三国演义》,尽管为人们无比成功的塑造了一个白脸奸雄,但似乎今天的人们对曹操的喜爱却与日俱增。是的,历史验证了他那奇特的人格魅力,永恒的驱使着人们对曹操的津津乐道而乐此不疲。  

在当代,多数人谈到曹操,认为他的性格具有两面性,或者有“正反曹操”之说。然而,曹操的性格复杂多样,如果我们要用几个简练的句子来对他进行性格定位,这显然是做不到的.即便是个普通人,我们要完全捉摸透他的心理,也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要不人人都可以当心理学家了.不过,如果我们要对曹操的性格进行总体定位,最多也只能莫过如此了。但有一点可以发觉,曹操在他所做的每件事情里,都会去遵循他的一个潜在的基本准则,或者可以这么说,不管什么事情他将如何处理,也不管他处理方式在客观上是对是错,这一切的一切至少在他看来,或许那些在我们看来无法接受的做法,却是对他的事业肯定有利的。(当然,玩女人等等什么的那是他私人癖好,没什么参考价值)。不过话说回来,人都会有感性的一面,倘不说人,即便动物也是如此。因此如果说曹操在坚持这种“凡有利于己,皆可为之”(“己”:简指本集团)的原则下,完全没有掺杂过一些感情因素,这显然也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不过曹操终究是曹操,“宁我负人,勿人负我”是他的人生信条。  

如果我们把自己看成是一个观“世事淡薄如浮云”的出世者,那么我们可以自命清高的去看待曹操以及那些所有“在世当有为”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我们甚至可以认为,这些人,只不过是一些忙于世俗名利而导致迷失本性的人。不过我们千万不要高看自己,认为我们真是些能看破世事的高人,仿佛一切还会那么的自鸣得意;曹操其实比谁都清楚。一生都在逐鹿中原的他,为了实现自己的事业,或许自始至终的在与自己那种潜在的、淳朴至善的心性进行着不断的斗争,或许我们根本不会知道、也不可能去体会,这里面曾经发生过多少次激烈的矛盾。说到此,让我想起了前些年看到过的一部清廷大戏《康熙王朝》,剧末有这么一段康熙的台词:做一个一国之君实在是太难了。故事的原委可大体的说明一下,孝庄皇太后博尔齐济特氏特别钟爱太子胤礽,更对他寄予厚望,弥留之时给“容贵妃”留下遗旨,一定要保全胤礽的储君地位。当然这中间还是有着一定的政治原委,什么“阿哥争储,天下大乱”就不再一一叙说了。胤礽,很多朋友都知道,他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两立两废的皇储。的确不成器,康熙要废太子了,这个“容贵妃”却拿着老祖宗(孝庄)的遗旨挡在前面,在这个紧要关头康熙能买谁的帐吗?这不弄得自己倒顶个“矫旨欺君”的罪名连同太子一起给废了,落得个刷马桶的下场?直至垂暮之年,康熙皇帝才把这段心底的痛聊以自白。康熙,用他的一生成就了大清的不可一世,却在行将就木之时痛感自己为君的难处,即使是皇帝,很多的事情往往都不能从其心性,或许有人会对康熙不理解,甚至包括他的亲人子女。曹操也有类似的故事流传下来,《三国演义》第十七回,在一次曹操征讨袁术之时,曹操兵多粮少,眼看这仓库就要见底了,于是曹操叫来了粮官王垕密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小斛以足之,权且救一时之急”这是曹操的“安排”,这显然是在自欺欺人的弄虚作假。后来这些士兵自然怨愤起来了,怎么办?曹操又秘密的把王垕叫到大帐里…… 之后的事情,不说大家也都知道了。曹操杀粮官之举,《曹瞒传》中也记载了这件事情,并且还痛骂阿瞒的“酷虐变诈”。其实曹操的这种奸诈,如果说要归纳到他的智慧(事实也本是如此,杀一人而拯救一军,的确是大智慧),还不如说曹操压根就从心底里不愿意有这类“智慧”的发生。电视剧将这段演绎得很精彩,它把曹操内心的愧疚和不得已刻画得淋漓尽致,牺牲品王垕更是如此。“弃车保帅”,当棋局陷于危难局面,果断舍弃一颗或几颗棋子,或许便可化腐朽而为神奇(当然,王垕似乎还不够“车”的格)。
作者: [楼主] 333    2011-04-06 13:51:09      回复

2 Re:[原创]“凡有利于己,皆可为之”,略谈曹操
曹操一生所经历的事情太多,我们不能用拿他的其中某件或几件来说事,否则得出来的结论无异于盲人摸象。应该可以说,曹操的“宽仁”和“残暴”都来源于他“凡有利于己,皆可为之”的基本准则。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很多曹操相关的事迹中看出,他本性淳朴至善。他个人认为“能够做到不杀”可以不杀,他甚至还会将他的人情一做到底,慷慨宽仁到极至,更足以让历史上那些常以“仁义”标榜的仁君们自惭形秽。或许我们更不会明白,但他看来“杀人”其实才是真正的大仁慈。说到“杀人”,又让我想起了《康熙》里的一个事情.姚启圣,字熙止,号忧庵,浙江绍兴人,一个顺治朝永不录用的罪臣狂叟,据说还是一代名将施琅的老师。康熙不顾众臣的反对破格再次录用了他。在一次从盛京归来途中,姚与皇帝大谈汉文史,当他们谈到古往“圣君”之时,姚启圣对康熙说:圣君不杀人.然而康熙意味深长的与他针锋一对:圣君也杀人。姚启圣听后惊悚默然。 

是的,曹操一生杀了很多人,当然也包括一些声名显赫的名士,如孔融、边让、荀彧、崔琰、许攸等等。不过谈到曹操曾经杀过的这些功臣名士,难免不会谈到其中最为扑朔迷离的“荀彧之死”。荀彧的死是个千古之谜,我们在史书上没有看到曹操直接杀荀彧的信息,但后世对文若的死都抱有极大的迷惑和兴趣;一般的认为,荀彧是被曹操赐死的。曹操曾经把荀彧比作“汉刘邦之子房”,可以说是曹操的心腹,更是曹操长期以来的挚友。关乎他的死,史书有不同的记载,根据《三国志·荀彧传》可大体的说一下,曹操欲进爵国公,荀彧传认为曹操本来是举义兵以匡社稷,不宜进爵。对此曹操心里很不痛快。于是曹操在乘南征孙权时,便上书朝廷,派荀彧到谯县犒劳将士,后来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不久便忧郁而死。而《魏氏春秋》谈到荀彧在寿春养病之后,还出现过一个小的插曲: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 .而且荀彧具体是怎么死的也说明清楚了,含糊其词的“以忧薨”变成了“饮药而卒”。一个事情有两种记载,无疑已经很说明问题了.而且荀彧为什么要“自杀”?是因为曹操“空器馈食”;换句话说,荀彧其实是被曹操赐死的。曹操为什么要杀荀彧?前面我们谈到,荀彧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两人感情也特别的深厚,曹操之所以能成就王图霸业,期间荀彧起到了极其重大、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都是其他所有谋臣都无法望其项背、与之媲美的。现在有很多人认为,荀彧从开始就并不是曹操的幕僚,他之所以为曹操卖命,是因为荀彧看到曹操有能力兴复汉室;或许说曹操前期野心尚未膨胀,他们还是志同道合,可等曹操三分天下有其二之时,那么可以说他们在政治理念上已经开始分道扬镳了。是的,我个人也大致认同。不过即便是这样,曹操应该还没到了一定要杀他的地步,因为曹操肯定能明白一个成语:殊途同归。曹操早年的时候曾经说过:“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荀彧应该算是这其中最重要的“智”了,如果说荀彧不为汉廷官员,曹操应该是懂得驾驭的。很可惜,曹操似乎失策了,他丢失了自己最倚重的家臣----荀彧。自从曹操迎奉献帝至许都,到曹操上表举荐荀彧为汉侍中、守尚书令开始,同朝为臣的荀彧从此就有了发挥自己政治理念的舞台,而且从某种意义上开始逐渐与曹操对立起来,曹操要想像从前一样驾驭好荀彧,已经渐渐变得越来越不可能,后来甚至发展到有可能成为“朝敌”的地步。或许如此,杀荀彧的事情,又已成为了曹操的无奈 。一切都是不得以而为之吧,本是一翻美意,自己却把张子房推进了火炕.对荀彧个人来说是个悲剧;对曹操来说更是个悲剧;对整个天下来说,这还是个天大的遗憾!因此杀荀彧,或许是曹操自己最为心痛的一次杀人吧。用“空器馈食”的方式来代替杀令,这难道是在表明曹操的不忍?抑或无脸面对这位曾经帮助他打下半壁江山的挚友?我想这里面的情感是复杂的。前面谈到过,曹操做事有着他的准则,虽然他很多时候会感情用事,但荀彧在曹操看来确实到了该死的时候了。至少能这么说,曹操赠文若空盒与春秋时代的“夫差赐子胥属镂”之类不可并论之。或许荀彧现在死,至少还是曹魏第一开国元勋;如果拖到以后再处理,荀彧很可能只是“亡汉”一个垂死挣扎的愚忠之士了。
作者: [楼主] 333    2011-04-06 13:51:09      回复

3 Re:[原创]“凡有利于己,皆可为之”,略谈曹操
说曹操杀人仅仅意味着他的“残暴”,可能我们离曹操太远,无法去体会.或许我们时时也能感受到,曹操在杀人之时往往还会处处流露出他的宽仁与大度。陈宫,又是为大家所熟悉的一个三国时代的人物。在《三国演义》里有过很多关于曹操与陈宫的经典故事.虽然有些与历史不太相符,但陈宫的人物个性化塑造应该与历史上相差无几。大概在《三国志·吕布传》一处作为引注的“鱼氏典略”便记载了些有关陈宫的史料。此人年轻之时喜好结交当时的天下名士,最初跟随曹操,后来因为曹操抄斩了九江名士边让满门一族(估计是陈宫的好友吧)心生不满,于是暗自联合当时的陈留太守张邈,密迎吕布共谋兖州,从此叛离了曹操。说到曹操的根据地兖州,陈宫应该对曹操是有大功的。兖州本是刘岱的地盘,青州黄巾兵大举进犯兖州,刺史刘岱被杀。陈宫抓住时机,建议曹操立刻图谋兖州,并表示自己愿意游说州府官员,迎领曹操为兖州牧。如此,曹操才真正拥有了与天下群雄一同逐鹿中原的资本,这段历史记载在《三国志·武帝本纪》的引注“世语”当中.后来,陈宫跟随吕布从兖州一路打到徐州,一直在为吕布出谋划策。下邳城破,吕布的徐州被曹操拿下来了;陈宫,这个曾经为曹操打下江山基本的背叛者,如今被士兵们生生的捆绑着与曹操见面,曹操似乎仍然念着旧情,更希望陈宫能够回来,为扫清四海能再度合作;然而陈宫却对曹操的滥杀始终不能释怀,选择的只是有从容就戮。可见这次,是非逼着曹操去杀了,而且是去杀一个应该是曾经有“恩”于后来曹魏的人…… 

“卿如是,奈卿老母何?” 

“宫闻将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老母之存否,在明公也。” 

“若卿妻子何?” 

“宫闻将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祀,妻子之存否,亦在明公也。” 

“……” 

“请出就戮,以明军法。” 

曹操终于无法忍受内心的疼痛和不忍,眼泪潸然而下。多次给予了陈宫存活下来的理由,却被生性刚烈的陈宫“无情”的驳回,唯死而已。曹操曾经包容过叛离的魏种,也包容过数叛数降的张绣,然而陈宫,这个曾经也叛离过曹操的人,曹操痛苦的把他杀了。曹操的杀戮里,宽仁仍在,不过这次似乎只是陈宫没有给曹操“表现”的机会。 

如果说陈宫的死能流露出曹操的重情重义,那么在对待关羽的事情上可以说是曹操仁义的极致体现。能把一个将要成为自己敌人的人如此潇洒的放走,只有曹操才能做到。光一个这样的事实,我们不去猜测曹操本来的动机,就足够我们感受到这种事情的不可思议,电影《无极》的台词:多么伟大的想象力。换做别人,能做出这么具有想象力的举动吗?记得为“岳麓书社”版《三国演义》做序的聂钳弩先生,他提到了三国俘虏的问题。在三国时代,对待战虏是极其残忍的,“杀”是处理的最直接方式,然后就是充家奴,说到底就是不把战俘当人看。虽然我不全信聂先生的话,但有一点,做“俘虏”肯定不自在,至少别人没有什么好脸色给他看。不过关羽没有,他这个俘虏当得很潇洒,很排场,“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国宾待遇也不过如此。当然,如果说曹操是出于拉拢关羽,这还不能表现曹操的真心,但关键的是关羽这个家伙不但“不买帐”(其实他是买帐的,从史书上可看出他也有矛盾过),他居然还常跟别人说要离开什么什么的…… 试着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是曹操,我们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好比平常我们搭理某人,某人却不屑一顾,感到尴尬暂且不说,心里不高兴那是正常的了。可曹操所面临的问题还不仅仅在这一点,关羽他还要离开,离开就意味是敌人,曹操能把自己敌人放走吗?可见曹操当时的心里肯定是矛盾的。可以说,很多人潜意识中有这么一个人生信条“宁可少一个朋友,也不愿意多一个敌人。” 可曹操没有这么去想,关羽首先活下来了,而且事实上人都给放走了。这么看来,“宁可多一个敌人,也不愿少一个朋友”似乎才是曹操真正的内在本性,当然笔者也不敢肯定曹操有这样的胸襟,但通过这样事实我们不能绝对否认这一点。很多人会说,“放走关羽”只是曹操给自己的部下上了堂“忠义”课,表明他曹操是多么的珍惜“忠义”之士,同时也告诫部下们要以“关羽精神”为榜样。是的,笔者也不否认,前面谈到,曹操做事有一条准绳“凡有利于己,皆可为”,而曹操对自己部下的教育仍然可以归纳到这条准绳当中。关羽是个能够不杀的人,因为他正可以给自己的部下做个“忠义”教材,同时我们也不能绝对否认他内在的淳朴至善本性,因为放走敌人这种“常人所不能”的事情他居然也可以做得那么潇洒,那么坦荡。 

曹操是个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不会像真正的文人墨客那样感叹: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人生在世当有为”,才是他的真实理想.如此一来,一个领导者(或者说帝王)所应该具备一些特殊的性格和气质,曹操以及其他大时代的枭雄们都将无一例外的拥有:该“仁”的时候,他的胸怀如浩瀚无际的宇宙般会包容一切,真正的做到海纳百川;然而,在他该“黑”的时候,整个人甚至会变成一个冷血残暴而又阴毒无比的恶魔,总会做出些常人所不能,甚至是常人所不敢想的事情.“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是他的真实写照。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对他的一些举动表示不解,总觉得他喜怒无常,是一个将残暴和宽仁演绎到极至的人.这一切都有他的基本准则,仅仅只是有利于他“谋其事”的举措而已.因此,如果我们懂得去包容,那么我们就会从曹操的“残暴”中看到他的大仁义、大仁慈;就会从他的“宽仁”中看到他内在淳朴至善的本性,而在我看来,事实原本如此。
作者: [楼主] 333    2011-04-06 13:51:09      回复

4 Re:[原创]“凡有利于己,皆可为之”,略谈曹操
“凡有利于己,皆可为之”,貌似三国大部分人都是这样,倒不是曹公的专利了,呵呵
太史公那句&quot;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quot;很精辟.
作者: [楼主] 333    2011-04-06 13:51:09      回复

5 Re:[原创]“凡有利于己,皆可为之”,略谈曹操
曹操首创了天灾人祸之年还要收&quot;十分之五六的赋税制度, 魏晋以来,仁政废驰!东晋十六国时代饿死无数人.三百年混乱之初一是因为曹操以暴制暴的少数民族政策强行迁移匈奴等族到国家心腹地带造成的,
少数民族和汉族因而不断仇杀,国家混乱几百年初患形成.致使比三国以来更乱的乱世!

以曹操造成的影响力来说,曹丞相的仁义明智,天下少有!
作者: [楼主] 333    2011-04-06 13:51:09      回复

6 Re:[原创]“凡有利于己,皆可为之”,略谈曹操
高位者还会以低位者的想法去想事情吗?

不在曹操的位置我们很难理解他为什么那么做!

屠城肯定是不人道的,但是我相信曹操也是有他的考虑的。
作者: [楼主] 333    2011-04-06 13:51:10      回复

回复0   [<<] [ 1 ] [>>]
回  复:
验证码: * 看不清?点击更换验证码!
用户名: 127.0.0.1  登录 | 注册 | 忘记密码

贴吧123   手机访问   贴图帮助   系统帮助   注册协议   关于我们
Powered by tieba123.com  3.5-20110620  运行时间:0.51172    京icp备0000001号  2024-11-25 12:56:46 tieba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