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tieba123.com
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手机访问

进入贴吧 按标题检索 按作者检索
贴吧列表 | 推荐贴吧 | 贴吧排行 | 推荐帖子 | 精品帖子 | 热门帖子 | 最新帖子
首 页 > 管理吧 > 论孙权北击合肥 发新帖  回复本帖  
 
回复0  人气26  [<<] [ 1 ] [>>]
帖子顶部广告
1 论孙权北击合肥
1楼

魏明帝青龙二年(公元234年)二月,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兵进至五丈原。五月,吴主孙权亲率10万大军出击合肥,吴军大将陆逊、诸葛谨率万余士卒出江陵攻襄阳,孙韶等率领一支部队直扑淮阴。面对蜀、吴东西夹击,魏明帝令西线主帅司马司马懿坚守不战,自己则亲赴淮南。但明帝所率部队尚未到达寿春(今安徽寿县),略受小挫的孙权已经主动撤退,其另二路部队也迅速收缩。魏明帝“有征无战”,稳定了淮南。驻军五丈原的诸葛亮,因司司马懿固守不战,遂在渭水以南屯田,作出相机进进取的态势。八月,诸葛亮病故五丈原,蜀汉军亦撤退。〔1〕

吴、蜀军的西线主帅诸葛亮病故军中,“出师未捷身先死”,他自公元228年3月开始的6次北伐,就以“六出祁山”的故事流传千古。而东线主帅孙权,遇小挫折即撤兵罢战,似乎以此次配合作战为儿戏,遂令后世对其发动的多次击魏战役,也以儿戏视之。王夫之《读通鉴论》中说“孙氏则赤壁之外无大战也”,即说明连大学者也难免有此认识。从这一认识出发,不少人都认为赤壁之战有“一战定三分”的作用。

笔者以为,一项历史结局是参与此历史过程的人共同构筑的复杂的动态过程。仅经赤壁一役,并不足为三国鼎立莫定基础。世人之所以有“一战定三分”的误解,就在于忽略了其后的孙、曹间战争。其实,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主要原因是孙权在赤壁战后,坚持了抗曹的政策,并不断在淮南发动进攻。为明此义,笔者试对建安十三年至二十四年(公元208—219年)孙、曹间淮淮南战事及影响作一考察。

一、牵动时局的“争合肥”

建安十三年至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08—219年),孙、刘、曹周旋了11年。其间,《三国志》中记载的孙、曹间围绕合肥的战役为8次,刘、曹作战3次。孙权主动进攻5次:为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十九年(公元刑毛年)、二十年(公元215年)、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动用兵力最多时号称10万。曹方主动进攻3次:即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十月~十八年(公元213年)三月、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七月、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十月~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三月,动用的兵力最多时号称40万。8次战役中,2次为跨年作战,在11年间,合肥以南地区几乎是无年不战。

刘、曹间作战,一为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关羽进军襄樊被乐进击退.二在建安二十年,张飞在宕渠击退张郃。三是建安二十三至二十四年,刘备取汉中。可见刘备取益州前其主力有7年未与曹军交锋。

由此简单比较,可知赤壁之战后的11年中,孙、刘与曹之争,主要由孙方承担。

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在击溃曹军后的军事行动中,刘备南击长沙等郡,攻刘表旧部之弱敌。孙军北进.周瑜等围攻江陵.孙权率军攻合肥,与曹军抢夺长江北岸的要地。很明显,孙权的任务是设立长江防线,刘备的任务是巩固荆州南部。这一战役方向的分配,反映出孙权独据江北要地的决心。

合肥,为曹操所设扬州的州治,刘馥被曹操任为刺史后,“高为城垒,多积木石,编作草苫数千枚,益贮鱼膏数千斛,为战守备”,〔2〕使一度空虚的淮南名城,又成军事重镇。孙权乘曹军新败,于公元209年初亲率大军围攻坚城合肥,另以张昭为偏师,出击当涂(今安徽怀远县东南)。孙军攻合肥,击当涂,战役目的是开拓合肥东、西、北三面的用兵空间。如果孙权进占合**取寿春,再沿淮河水系东出北上,曹方的徐、豫诸州等地,将会受到严重威胁,孙吴军不仅独据长江天堑,还可兼得淮河运兵之利。就是为争这一步棋,在周瑜尚未攻占江陵时,孙权便挥兵攻坚城合肥。由于据合肥、当涂的曹军坚决抵抗,吴军进攻失利,孙权围城百余日后撤兵。此次进攻,孙军没有取得预想战绩。

孙权出击淮南战绩虽不如意,但从“造势”的角度看,相当成功。孙权对合肥咄咄逼人的进攻,不仅策应了周瑜对江陵的围攻,还使曹操感到江淮全线受压,守卫江陵的曹仁遂受命弃城北返。秭归以东的南郡(郡治今湖北江陵)、江夏(郡治西陵,今湖北黄冈西北)二郡,较完整地成为孙权囊中之物。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2:58:39      回复

2 Re:论孙权北击合肥
2楼

孙权围江陵,击合肥。使曹操不得不改取先稳定淮南的策略。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七月,曹操亲率大军到合肥,一而面“置扬州郡县长吏,开芍陂屯田”。〔3〕一面令夏侯渊督率张辽等肃清依附孙权的地方反曹势力,至十二月,长期活动在江、淮间的梅乾、雷绪、陈兰诸部,被曹军击溃。〔4〕

曹操肃清地方势力,设置屯田等措施,目的是加强合肥防务,巩固巢湖以南地区,进逼长江北岸。孙权为应付这种局面,趁曹军修整的间隙.采取了以下措施:1、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将江陵交给刘备。吴军防线收缩至江夏、陆口(今湖北蒲析)。同年,取得交州(州治今广东番禺)。2、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筑秣陵城(今南京)。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由京口(今江苏镇江)移驻秣陵,称建业。3、迁都的当年,在濡须水上游修筑了濡须坞(今安徽巢县东)。这项措施,是实施收缩兵力,防北攻南的方针。让出南郡一郡,孙权就有了可用于机动的部队,由此而能南取交州。迁驻建业,加强了对基本根据地的控制。修筑濡须坞,扼制了曹军出巢湖顺濡须水临江的通道,巩固了长江下游的江北防线。这使孙权增强了对曹作战的能力。建安十八年,孙权以7万兵力在濡须口(今安徽元为东南)挡往了曹操40万众。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五月,孙权从曹军手中夺得皖城(今安徽潜山)。七月,曹操即亲自赴合肥,欲夺回皖城。但双方相持到十月,曹操并未取得决定性胜利,便以张辽等7千人留守合肥,自己返回了许昌。将皖城地区暂时放弃。〔5〕孙权不仅保住了下游江防,也为北击合肥准备了基地。

次年,孙权为夺长沙等郡与刘备交恶,孙吴军未经大战,就迟迫刘备与其签订新的边界条款。孙权不等新签盟约的墨迹干透,即挥兵东击合肥。曹军将领张辽,率数百以逸待劳的战士,冲击立足未稳的孙吴军,孙吴军在初战中使丧失陈武等将领。孙权初战失利后,围攻合肥的底气不足,最后只得撤军。孙权为避免在撤退中发生混乱,本人走在全军后面,途中凡乎被张辽俘获。〔6〕孙权此次进攻虽受挫,却显示出其部队有击刘攻曹的机动作战能力。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冬,曹操又亲率麾下名将夏侯惇、曹仁、张辽、臧霸等打击孙权,可说是集中了精兵强将。孙权再次将主要兵力集中于濡须口。孙权步兵设城固守,水军相机作战,张辽所率的前锋部队,因位置突出于众军之前,曾一度忧虑被孙军包围。战事延续至第二年三月,曹军仍无法攻破孙军防线,在春汛将至之时,曹操令夏侯惇等率26军退屯居巢(今安徽桐城南),战事就此结束。〔7〕

后人只看到孙、曹双方长期胶着于合肥地区,却无大战绩可言,故对这个地区的战事甚少留意。殊不知合肥、巢湖、皖县地区,对孙、曹双方都极为重要。如曹军得逞,上起柴桑(今江西九江)下至建业(今江苏南京)的长江,便暴露在曹军面前。曹军一旦与孙权隔江对峙,孙权柴桑以西的江北部队便形势险恶。反之,如孙吴军夺得合肥,曹方淮河南北地区则无宁日。魏明帝说:“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于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8]就道出了双方争合肥的战略意义。

孙权不断在合肥地区挑战,对曹操的内政有何直接影响?史藉中没有说明。但可以断定,一个不断进击曹军的孙权政权存在,对曹操建安十三年以后的内政举措必有影响。史籍中记载较多的是孙氏对曹方军事上的影响。建安十六年,曹操令钟繇率偏师取汉中,就是不欲以主力西征,结果引起马超起晃兵反叛。后曹操击马超获胜后,不等西北平定,即东返,亦是顾虑根本受损。可以说,由于曹操在实际军事部署中,不能不将孙、曹对峙计算在内,遂令曹操不能全力对付西北马超及西南张鲁、刘璋等势力。这就延缓了他西进的步骤,给益州刘璋以喘息之机。曹操在规划总体战略时处处感到孙权的牵制,遂有“生予当如孙仲谋”的感叹,[9]这并非仅是对景生情,实是年轻的孙权给曹操军事统一规划造成了大麻烦。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2:58:39      回复

3 Re:论孙权北击合肥
3楼

权、操合肥之争,阻滞了曹操建安十三年后的军事进程,影响其政治措施,就为刘备的发展创设了条件。

二、“争合肥”足刘备崛起的契机

人所共知,孙、刘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共同抗曹,现实基础是刘备与刘表长子刘琦合作,在政治上对荆州人士也还有些号召力,在军事上也有一定实力。但最根本的问题是“赤壁之战”一战获胜,孙权虽有了与曹操讨价还价的条件,却没有如张绣一样降曹。[10]如果孙权不想实现“建号帝玉,以图无下”的目的,就不需要孙、刘联盟了。孙权有目的,有需要,这就给刘备进一步崛起提供了机会。

孙、刘在赤壁战后继续合作的关键,是刘备承认孙权的主导地位,这在《三国志》中虽无明文,但有迹可寻。其一,有“勇而自大”之称的刘备,[11]在赤壁之战后扩犬战果阶段,南克长沙等四郡后,未自主向交州发展,却驻屯江南之公安(今湖北公安)。其二,周瑜认为只要刘备离开都队,调遣关羽、张飞无多少因难。《三国志·李通传》载:“刘备与周瑜围曹仁于江陵,别遣关羽绝北道,通率众击之,……以迎仁军。”这是孙、刘联合调遣刘备部属的事例,故周瑜说只要将刘备软禁,“分此二人(关羽、张飞),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犬事可定也”。〔12〕周瑜自信能指挥关羽等,就是因有先例。其三,孙权给刘备补充了兵源。《三国志·先主传》中载,被曹军击败的庐汪雷绪,领数万人投向了刘备。而刘备当时布防地域,不会超越陆口(今湖北蒲圻)。[13]故没有孙权的允许,雷绪不可能超过孙军防线投向刘备。孙权自己兵力不足,却为刘备补充了兵力。其四,刘备进人江陵地区(即南郡的大部),是在把原属自己的江夏郡之夏口,鄂城交给孙权控制后才实现的。[14]可见孙权与刘备在划分防区时,取舍之间,是以孙权的意见为主。其五,孙吴方对刘备任免官吏,可以提出意见。《三国志·庞统传》中说,庞统任耒阳令,因疏于县政被刘备免职。“吴将鲁肃遣先主书曰:‘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洽申、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颐足耳。’”鲁肃扬誉庞统,固然与东汉末的清议之风有关,但鲁肃很快得知刘备内部的人事变动,并毫元顾忌地对刘备任免官吏发表意见,这就不能仅用刘、鲁关系好来解释,应是刘备在用人方面,对孙吴方有所许诺。有此五点,大致可说明在孙、刘联合之初,刘备仅有半独立性。

因刘备仅为半独立的军事集团,孙权将长沙等江南郡县交给刘备,就是将刘备军作为战略预备队。但他在首次攻合肥失利后,因合肥在曹军手中,如果孙权再失江北之地,夷陵(今湖北宜昌)以下的周瑜等部,就呈远悬之势,周瑜随时有彼曹军隔断的危险。孙权对此不能不预作布置。建安十五乍(公元210年),在曹军扫荡巢湖以南地区以后,孙权才采用了鲁肃的主张,不得不将这支预备队放到江防前线,刘备得以据有长江夷陵至陆口的江北防线。孙权“借荆州”给刘备,是为收缩兵力而实行的一变通办法。如果孙权已得合肥,江陵部队无远悬之危,孙权不会改变刘备军作战略预备队的任务。

刘备不惜放弃江夏部分地盆,积极要求承担江北防务,也另有深意。这不仅是要提高自已在孙、刘联盟中的重要性,亦是要隔断孙权与刘璋的直接接触。赤壁战后,刘璋与孙权、刘备均有联系,(按《三国志·蜀书》卷32《刘备传》裴注引《献帝春秋》,刘备有“今同压盟无故自相攻伐.借枢于操”等语,可推知刘璋与刘备、孙权有联系。)孙吴方不顾刘备反对,积极筹划进击四川,实有一石三鸟的作用。一是可继续驱使刘备,并将其置于孙吴军监控下;二是离间二刘间关系;三是实现全据长江的战略。刘备未因交州与孙权发生龃龉,却显示出不许孙权西进的决心,用心不说自明。孙权由此也明白刘备终究是要完全独立,孙、刘关系急剧恶化。诸葛亮说刘备在江陵“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迸退狼跋”,[15]这里说的“逼”、“变”、“进退”,正道出了刘备由半独立到争取完全独立过程中的真实处境。不过从当时大局看,曹、刘间基本上无战事,孙极独撑东南战线,倍受曹军压力,毕竟给刘备造成了生存间隙。这也使他得到从容攻伐刘璋,扩大独立基础,摆脱孙权羁绊的时间。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2:58:39      回复

4 Re:论孙权北击合肥
4楼

刘备据有四川后,形成“跨有荆益”的局面,孙权的上游安全便成了一个不得不重新考虑的间题。孙权为试探刘备的态度而索取江陵,刘备在惋言拒绝中,显示出不愿以让出江陵为条件维持孙、刘联盟的立场。这样,孙权既有“失地”之痛,又有遭受曹、刘夹击的顾虑,他此后在对魏作战时,就必须将刘备翻脸的可能性计算在内。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三月,曹操进击张鲁。在益州立足未稳的刘备,不能不全力对付曹军。孙权乘此时机,发动了取刘备长沙、零陵、桂阳三郡的战争。孙权在发动战役前,先向长沙等郡派遣了官吏,以显示盟主地位来刺激关羽。关羽不知这是孙方力进军长沙制造政治口实,遂以武力驱逐孙吴方官吏。此举恰好成为孙权动员部队的借口,机智凶悍的吕豪指挥3万愤怒之师,直逼长沙。陆口守将鲁肃则率军前出至益阳,对驻屯江陵的关羽构成阻击防线。孙权亲率部队进驻陆口,既为鲁肃作后援,又摆出了相机进取江陵的态势。这种部署,令关羽只能固守江陵待援。吕蒙以谈打结合的作战方式,几乎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有防无备的长沙等3郡。刘备闻讯匆匆东下公安,关羽才率3万兵出击益阳。可关羽率5千精锐与甘宁千余士兵在资水隔浅滩相望,却停止了进攻,这说明刘备在审时度势之后,对扭转战局已无信心。[16] 

后人多贬斥孙权此举破坏了孙、刘联盟,却未注意一个事实,即孙权在此次战役中,并未以江陵为战役目的。也就是说,孙权在发动长沙战役之初,就为避免孙、刘联盟的彻底破裂留下了余地。他的战役目的只是对关羽作釜底抽薪,削弱江陵的自给能力而已。战略目的则是改善江夏地区的防御态势,为争合肥多一分保障。因此,孙权在战场取胜后,随即选择了以谈判巩固战果的方式。最后,孙权取得了湘水以东地区的控制权,压缩了刘备的控制区。关羽的后勤保障能力被削弱,主动攻吴的可能性也自然降低。孙、刘间的政治联系,也终因议和而得以维系。孙权慎选时机与将帅,进击得势,退让得利,彻底改善了西面防务态势。
从深层次说,刘备率兵东下争长沙而未失益州,还是得益于孙权不断攻击合肥。曹操在刘备率军东下时,已取得破张鲁的战绩。此时刘晔、司马懿劝曹操继续向益州进军,却被曹操拒绝。虽然《三国志》中没有说明曹操拒绝此类意见的原因,但据当时形势推测,应是曹操考虑战场状况时,既怕后勤困难的疲劳之师难以取胜,又担心孙权会在合肥发起进攻。而发生其中任一情况,都会影响曹方内部的政治形势。故曹操权衡再三,决定撤兵东返。果然,孙权在夺得湘江以东地盘后,随即向合肥用兵,这就证实了曹操的判断准确。因而,没有孙权连续进攻合肥在前,就不会有曹操停止进攻益州于后,这其中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

后世史家又多贬斥孙权在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与曹议和,这实出于“尊刘抑孙”的偏见。应该说,孙权在赤壁之战后多次冲击合肥,已经是在惮精蝎力维持抗曹局面。反观刘备,除建安十七年,关羽与驻襄阳的曹军有过一次战斗外,[17]其它时间都在与孙吴方闹政治、军事磨擦。孙、刘双方的驻荆州部队“数生狐疑,疆场纷错”,赖鲁肃对关羽“常以欢好抚之”,[14]部队间的猜忌争斗才未扩大。这本身意味着孙、刘联盟已貌合神离.孙权让出江陵后一度改善的江防形势,再度出现危险。孙权夺长沙以减弱此危后,刘、孙更无合作的可能,为补实力不足,防止曹、刘联手,孙权只能利用外交手段。与曹议和后,曹方便袖手旁观孙权夺江陵,战夷陵的成败。这虽是后活,却可见孙权多角度思维的智慧。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2:58:39      回复

5 Re:论孙权北击合肥
5楼

三、争合肥并非“利在鼎足”

孙权在进击合肥中无多少成效,论者或以为他的真实目的是“利在鼎足”。这种看法,低估了孙权的雄心,高估了他的实力,并不符合事实。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权继兄孙策为江东主。这时曹操、袁绍间胜负未决;刘表坐守荆州;刘璋偏安益州;交州各郡宫员观望游移。鲁肃根据这一形势,替他谋划了“鼎足江东,以观无下之衅”,“竟长江所极,招而有之”直至“建号帝王以图天下”的建国方略。其近期目标是乘曹操与袁绍对峙,占领荆州;中期目标是积极西进而据益州。孙权之北界已归曹燥,为避免冲突,则先置之一边。此规划勾勒出一个占领荆、扬、益、交四州,再图北进的战略形态,这既将合孙权集团的实际发展需要,又与当时时局有切合之处。[14]孙权立即对这一计划产生兴趣,当年就停止了攻击广陵(郡治今江苏扬州)陈登的行动,转攻庐江郡的皖城,以期为日后进击荆州、益州奠定基础。

不过,孙权真正西进是在3年后。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八月间,曹操进至西平,准备向荆州进攻。此时,发生了袁谭、袁尚兄弟相争的事件。曹操与郭嘉等人详细讨论了这一事件及曹方的对策,结果,曹操转兵北上,停止了对刘表的进攻。曹方在此次讨论中,没有一人谈及孙权攻黄祖的问题,[18]有见于此,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将孙权的进攻时间断定在10月。

从孙权方面说,既已知曹军停攻荆州仍坚持西进,就是要尽力夺取荆州部分土地,但这次进军因境内“山寇复动”,而草草收兵。这表明当时孙权军还不足与荆州军对抗。孙权攻黄祖未得大便宜,却暴露了占领荆州的战略意图。他如不宣告放弃这意图,就等于在建安八年即告诉曹操,二方日后将兵戎相见。

4年后,即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孙权才二攻黄祖,仍无大成果可言。转年,孙权破江夏,杀黄祖,却未占据江夏。推其原委,应是刘表对江夏失守极为重视,不仅立即以长子刘琦继黄祖为江夏太守,并采取了有效的行动.孙权军一战获胜,却己无力与增援江夏的荆州军相抗,只有撤兵避战.孙权用了近8年时间,“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的宏大规划仍彼刘表阻止。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2:58:39      回复

6 Re:论孙权北击合肥
6楼

由此,可知孙权整体实力尚不敌刘表,更无论与曹对敌了。孙权实力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经济实力增长缓慢。据《三国志》卷48《吴书·孙皓传》注引《晋阳秋》载,孙吴灭亡时的户口数为:(王)浚收其图籍,领州四,郡四十三,县三百一十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米谷二百八十万斛,舟船五千余艘,后宫五千余人。前辈学者曾将东汉时期的人口记录加以整理,孙吴辖境内的户口数在东汉时为20279**户,8492585口,远高出吴亡国时的记录[19]人口,在当时是体现经济实力的基本标准。孙吴辖境内的人口数如此大规模地下降,孙吴政权就缺乏能够直接调动并用于战争的人力与物力资源。据《三国志》记载,终孙权一世,他在一次战役中动用的最多兵力为10万。其将领则最多领兵5万。兵、粮不敷使用,是其根本性问题。

可我们应该注意到,孙权在历次战斗中都是集中兵力于一地,采取集团作战的方式,注意保持部队适时进退的先机,防止被敌人各个击破。在争合肥作战中更是实施进攻防御战术,避免作孤注一掷的战斗。因此,他的兵力虽先天不足,但在战役总体上能保持稳健作战的态势。他的部队虽有失利而未发生大溃败。这样,孙权就能在战场上保存其有限的兵力。这种以保存实力为主的作战方式,为他在战略上获得机动奠定了基础。

孙权因实力不足,未能抢在曹操之前占领荆州。到曹操大举南下时,为弥补借过的时机,遂采取了与刘表遗部及刘备合作的措施,并因此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此后,他为与曹操争合肥,连年处在备战、作战的境地中。为弥补兵力不足又不得不看着刘备坐大,在这双重军事压力下,他对境内“山越”的政策也以武力征服为主,故处处用兵,不可能有效地发展经济,其战争资源先天不足的状态,长期得不到改善。在此状况下,他攻击合肥可说是倾力而为,只是在战场上心有余而力不足,未能攻取合肥。

对这一点,诸葛亮有充分认识。公元229年,孙权正式称帝、改年号为“黄龙”,蜀汉大臣中有人主张与孙吴绝交。诸葛亮批驳这种意见说:“昔孝文卑辞匈奴,先帝优与吴盟,皆应权通变,弘思远益,非匹夫之为忿者也。今议者咸以孙权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已满,无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不能渡汉,非力有余而利不取也。若大军致讨,彼高当分裂其地以为后规,下当略民广境,示武于内,非端坐者也。着就其不动而睦于我,我之北伐,无东顾之忧,河南之众不得尽西,此之为利亦已深矣。权僭之罪,未宜明也。”〔20〕诸葛亮否定了对孙权的“利在鼎足”、“力有余而利不取”诸议论,是以孙、曹作战的记录为依据。这其中,不仅涉及孙权与曹操争合肥的战事,也包括孙权在曹丕初期进驻襄阳,[21]后又在上起江陵下至广陵的千里长江抗拒曹方三路大军等战役,[22]甚至也包括孙权称帝前一年在合肥地区大败曹休的战役。〔23〕诸葛亮说孙权在时机适宜时必然会有动作,是以当时人分析当时事,其准确性比后人要高。他断定孙权目标远大,说孙权的战略目的并非划江自保,实际就肯定了孙权在对曹魏作战中是倾全力作战。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2:58:39      回复

7 Re:论孙权北击合肥
7楼

推而论之,以诸葛亮对孙、刘关系内幕的真切了解,他对孙权争合肥给刘备带来的利益,是心知肚明的。他不肯明说刘备既能“应权遍变”,自然就不该强求孙权胶柱鼓瑟。但当他对蜀汉群臣强调孙权有“犄角之援”的作用时,透剖析了孙权战略目标与实力间的矛盾;强调了孙吴政权的存在对蜀汉利大于弊;充分表达了理解孙权的态度,却有意忽略了孙权与曹氏议和,这就说明诸葛亮对孙、曹议和自有见解。作为一个政治家,诸葛亮不认为外交上的纵横捭阖是个必须追究的问题。他看重的是孙权的最终目的与其对蜀汉有什么实际影响。

东汉末的政客军人中,有割据观望者,有想取汉代之者,真正提出先与北方鼎足对峙而后建帝王之业者,鲁肃可算第一人。赤壁一战虽暂时稳定了孙吴的局势,但并不能保证孙吴已立于不败之地,孙权的长远目标也远未达到。因此,孙权争合肥,近期目的是进一步稳定局面,根本意图则是问鼎中原。

可争合肥失利后,形势迫使孙权要维持与刘备的关系,这使刘备潜在的理想有了实现的可能,刘备在实现自已的目的中又成为孙权的新对手.孙权虽感到刘备的威胁,但继续攻合肥,在政治策略上仍有向刘备表示抗曹的作用。在军事上,则有可能在“攻敌所必救”中打击曹军,强化自己的皖北防务。于是,他明知合肥是曹军重点防御的城池,却仍将其作为核心战场,这样,即使攻城不能如愿,在政治上却可把握灵活处理孙、刘联联盟基本关系的主动权,在军事上亦能给曹军制造压力.孙权因攻合肥失利,实行了先自救而后发展的方针,采取了扶持刘备,阻滞曹操东下、西进的举动。这对他自己却又是利弊参半,孙权理想中的划江而治遂演化为三分鼎峙。这一点,王夫之曾用另一种说法表达过,他说,“权所难者,先主之扼其肘腋耳。[24]

后人多歌颂诸葛亮北伐,但诸葛亮北伐在三国槽鼎立局回形成之后,从创造与发展三国鼎足割据条件的角度说,孙权在建安十三年后进行的合肥作战则比诸葛亮北伐更为重要。可以悦,因孙权不断进攻合肥,才给赤壁之战后的局势提供了一种发展方向,甚至是制导了建安十三年以后的局势,对形成三国鼎立这种历史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陈寿在《三国志·孙权传》中说“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英奇,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势”,确实有一种历史的眼光。不过后人将他记孙权“自擅江表,成鼎峙之势”这句话,理解为孙权的根本同的,便不仅曲解了孙权,也把形成三目鼎立局面的历史过程简单化了。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2:58:39      回复
123

8 Re:论孙权北击合肥
8楼

参考文献:
[1]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72魏纪四[M]。北京:中华书局,1953。
[2] 陈寿,三国志·魏书:卷15刘馥传 [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 陈寿,三国志·魏书:卷1武帝纪 [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 陈寿,三国志·魏书:卷17张辽传 [M]。北京:中华书局,1959。
[5] 陈寿,三国志·魏书:卷1武帝纪,卷17张辽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
[6] 陈寿,三国志·吴书:卷55凌统传 [M]。北京:中华书局,1959。
[7] 陈寿,三国志·魏书:卷9夏侯惇传 ,卷17张辽传 [M]。北京:中华书局,1959。
[8] 陈寿,三国志·魏书:卷3明帝纪 [M]。北京:中华书局,1959。
[9] 陈寿,三国志·吴书:卷47孙权传 [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0] 陈寿,三国志·魏书:卷8张绣传 [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1] 陈寿,三国志·魏书:卷14董昭传 [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2] 陈寿,三国志·吴书:卷54周瑜传 [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3] 陈寿,三国志·蜀书:卷32刘备传 [M],三国志·吴书:卷47孙权传 [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4] 陈寿,三国志·吴书:卷54鲁肃传 [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5] 陈寿,三国志·蜀书:卷37法正传 [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6] 陈寿,三国志·吴书:卷54吕蒙传 ,卷55甘宁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7] 陈寿,三国志·魏书:卷17乐进传 [M],三国志·蜀书:卷32刘备传 [M]。北京:中华书局,195***] 陈寿,三国志·魏书:卷10荀攸传 ,卷25辛毗传 [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9]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20] 陈寿,三国志·蜀书:卷35诸葛亮传 [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1] 陈寿,三国志·魏书:卷9曹仁传 [M],三国志·晋书:卷1宣帝纪 [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2] 陈寿,三国志·魏书:卷2文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3] 陈寿,三国志·魏书:卷9曹休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
[24]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   [M]。北京:中华书局,1975。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2:58:39      回复

9 Re:论孙权北击合肥
9楼

40贴吧实在不适合看这么长的文章

323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2:58:40      回复

10 Re:论孙权北击合肥
10楼

看完了,写的很好,分析也很全面,确实分析历史问题,要有政治高度,军事行动背后总有很深的政治目的,楼主的文章让我领域了很多。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2:58:40      回复

11 Re:论孙权北击合肥
11楼

回复:10楼
谢谢分享!
历史和三国演义忽略和淡化甚至有意贬低了孙权,从这些分析中我也更加了解了一个真实的孙权及东吴,孙权真的很不容易很了不起,这是我成为吴迷权迷的根本原因。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2:58:40      回复

12 Re:论孙权北击合肥
12楼

为什么可以认为孙吴是主导地位呢?
按楼主的说法,当时孙权的实力尚不如刘表,而刘备后来入蜀的兵力也不在刘表之下。刘备的要承当江北防线固然是有提高地位的因素,但是为了实现入蜀的因素才是主导。
最后,孙权虽然不断进攻合肥一线,对于保全江东的因素更大,而且,曹魏方面在合肥一线的牵制固然存在,但是相比和马超的反叛呢?并且曹操还有余力去灭张鲁。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2:58:40      回复

13 Re:论孙权北击合肥
13楼

回复:12楼
你的问题文章都比较深入地进行了阐述回答了。
我觉得要真正认识东吴及孙权,就要抛开尊刘抑孙的传统思维,不要用有色眼镜看东吴和孙权,实事求是地看待才行。
蓦然回首,那人却要灯火栏栅处
原来孙权真的很不了起,正因一度被忽视,才更具有吸引力,才更让人钟爱。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2:58:40      回复

14 Re:论孙权北击合肥
16楼

内涵贴 分析的很恰当 孙权的制衡之术可见一斑 内里制衡群臣关系 外里制衡曹刘 从新版三国演义里 鲁肃对吕蒙说的话 “魏强则攻魏 蜀强则功蜀” 得出吴国乱世求生存的哲学和智慧 感谢楼主分享 享受了。。。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2:58:40      回复

15 Re:论孙权北击合肥
17楼

很好的分析文。
 
看到了这些:
1.刘备与刘琦虽是败军,但对荆州仍有影响力,孙权就北阻曹操,让刘备得荆州。
2.刘备等重掌荆州,稳固后,孙权让出南郡给刘备守,自己图交州。
 
=======
个人见解:可能性很高,联盟初期,合作的可能性较大,此两点亦是互利。
其后孙权索要荆州,而刘备言&quot;得雍凉后,让出荆州&quot;,亦有迹可寻。
虽说鲁肃自己找上门,但刘备刘琦正处败势是事实,谈联盟条件自然没多少筹码,&quot;得雍凉、让荆州&quot;可能就是条件。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2:58:40      回复

16 Re:论孙权北击合肥
18楼

说实话,还是感觉东吴从一开始就只能自保或割据一方,主要在于其“名不正言不顺”,曹魏代汉,刘备以兴汉自居,而东吴只是一股割据势力。东吴想保住自己,只能取荆州,当时东吴的势力主要在建邺的三吴地区。众所周知,历来北方攻打南方政权,想要从三吴地区攻打南京是难之又难,基本上都是先下荆州,然后顺江而下直取南京。也许孙权年轻时确实有雄心壮志,但其在北方根本没有任何基础,在加上孙权军事能力确实不咋样,以至于在北攻曹魏时难有寸功。而当时刘备攻蜀,带走了当时荆州大部分士族和军队,造成了荆州本地力量的空虚,在加上关羽北伐曹魏,给东吴提供了可乘之机,且徐州对于东吴来说,实际上毫无作用,而荆州对于东吴确实生死攸关。其实从一开始,东吴就对荆州是志在必得,而刘备也未必不知道,只是受不得荆州这个家业罢了。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2:58:41      回复

17 Re:论孙权北击合肥
19楼

回复:18楼
孙权北伐未取得重要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东吴与曹魏实力的悬殊是一重大原因,古代打仗既讲谋略还更是讲经济等各方面的实力的比拼.
孙权打仗不咋的?我看一些人是受了孙策所说的那句话的影响了吧,其实孙权的军事能力大大的.
如果说北伐没取得成功可以否定孙权的军事能力,那诸葛亮呢,其北伐照样没成功,是不是他也一样没有军事能力呢?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2:58:41      回复

18 Re:论孙权北击合肥
20楼

40太长了,不看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2:58:41      回复

19 Re:论孙权北击合肥
21楼

40原创么~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2:58:41      回复

20 Re:论孙权北击合肥
22楼

40可能性很大..

250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2:58:41      回复

21 Re:论孙权北击合肥
24楼

40原创的话应精之~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2:58:41      回复

22 Re:论孙权北击合肥
25楼

40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2:58:41      回复

23 Re:论孙权北击合肥
26楼

回复:19楼
关合肥之战,完全没看出孙权的军事能力,直接攻城必然伤亡惨重,虽然《三国志》记载简略,但关孙权攻打合肥,进退失据,先为张辽800骑所败,士气尽丧,守城最重要是什么,士气,孙权初次攻城就败,不仅降低自己士气,还提升了城内的士气,使魏兵有了守城信心,然后攻城,又不讲方法,打了十几天,打不下来,居然就退兵了,很明显,孙权此次来攻合肥,根本就没做好准备,然后,撤退时又不防备敌军追击,差点连自己都达上。我没看出孙权的一点军事能力。诸葛撤退,好歹还能赚个王双,张合。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2:58:41      回复

24 Re:论孙权北击合肥
29楼

回复:24楼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x00BB; 三国史话 &#x00BB; 论孙权北击合肥

百度贴吧 > 赤壁风云吧 > 浏览贴子>论孙权北击合肥

40

500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2:58:42      回复

回复0   [<<] [ 1 ] [>>]
回  复:
验证码: * 看不清?点击更换验证码!
用户名: 127.0.0.1  登录 | 注册 | 忘记密码

贴吧123   手机访问   贴图帮助   系统帮助   注册协议   关于我们
Powered by tieba123.com  3.5-20110620  运行时间:0.09766    京icp备0000001号  2024-11-25 11:36:51 tieba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