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tieba123.com
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手机访问

进入贴吧 按标题检索 按作者检索
贴吧列表 | 推荐贴吧 | 贴吧排行 | 推荐帖子 | 精品帖子 | 热门帖子 | 最新帖子
首 页 > 管理吧 > 历史上描写周瑜的诗词 发新帖  回复本帖  
 
回复0  人气25  [<<] [ 1 ] [>>]
帖子顶部广告
1 历史上描写周瑜的诗词
本文转载自诗词三国,最让我感慨的是其中一句话:“周瑜与孔明,一名将一名相,这是唐时的定位。”三国演义却.....

正文————————————————

 诗词三国 周瑜 赤壁之变谢明湄

一、源起赤壁
  
  赤壁大战的记载最早见于晋陈寿所著史书《三国志》,《三国志》吴书、蜀书中都提到这一战。
  《周瑜传》有言,“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吴书·黄盖传》里则提及,“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於赤壁,建策火攻,语在瑜传。”
  裴注《三国志·江表传》里,火烧赤壁的描写更为形象生动,“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盖举火白诸校,使众兵齐声大叫曰:「降焉!」操军人皆出营立观。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瑜等率轻锐寻继其後,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曹公退走。”
  绘声且绘色,“风盛猛”也具化为“东南风急”。
  
  对这一战的后果与周瑜的战功,《三国志》中有多处描述。
  赤壁战败后,曹操虽然说,“孤不羞走。”败在这一战并没什么可羞耻的,可后来又专程对孙权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火烧赤壁败走成了烧船自退。
  《三国志》接着结合刘备曾给孙权说过的话,“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明确指出,“瑜威声远著,故曹公、刘备咸欲疑谮之。”
  周瑜威名太盛,所以曹操、刘备都想离间。
  
  周瑜战功卓著,并不是后世人渐渐夸大,而是在当时就有各方评价。
  《三国志·吴书》卷四十八孙盛曰:“…………交御豪俊而周瑜为之杰.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达而聪哲,故同方者以类附,等契者以气集,而江东盖多士矣。
  魏氏尝藉战胜之威,率百万之师,浮邓塞之舟,下汉阴之众,羽楫万计,龙跃顺流,锐骑千旅,虎步原隰,谋臣盈室,武将连衡,喟然有吞江浒之志,一宇宙之气。而周瑜驱我偏师,黜之赤壁,丧旗乱辙,仅而获免,收夡远遁。”
  江东豪杰中,张昭、鲁肃都是周瑜兴荐,江东一时人材云集。而曹操渡江时,挟战胜之威,气势凛人,却被周瑜击溃于赤壁。虽是敌方所述,也不能不承认赤壁之败。
  被誉为骈体文成就最高,南北朝时的 庚信曾赋诗此战。“…… 排青龙之战舰,斗飞燕之船楼。 ……,乍风惊而射火,或箭重而回舟。”
  
  此外,周瑜之子获罪被贬时,诸葛瑾、步骘联名上书,“窃以瑜昔见宠任,………,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曹操於乌林,走曹仁於郢都,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
  在当时,且不论天下,单论东吴众臣心中,周瑜俨然孙吴帐下第一人,最卓越的战功则是赤壁大胜。

二、正统之争
  
  做为史书的《三国志》中,虽有多处记载周瑜的功绩、威名与才干,却也有反对的评价。
  《三国志·江表传》论及张昭功过时提及,“曹公仗顺而起,功以义立,冀以清一诸华,拓平荆郢,大定之机,在於此会.若使昭议获从,则六合为一,岂有兵连祸结,遂为战国之弊哉!”
  意即孙权如果能听从张昭投降建议,而没有被周、鲁说服,那么就不会有三分天下格局,没有兵连祸结的乱世。张昭“虽无功於孙氏,有大当于天下矣。”
  
  这个论点,正好符合曹魏正统的史观,周瑜的赤壁之战,正是防碍曹操一统天下的祸首。可称虽有功于孙氏,却有大错于天下。
  西晋陈寿以《三国志》奉曹魏为正统,而到晋偏安一隅时,东晋史学家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则抑曹尊刘贬吴,即以刘备为汉室正统,可东晋必竟也是晋,所以他在赤壁一战中的评价中采取了双重标准。
  东吴抗曹是防碍国家一统,而蜀汉则因其“有匡汉之望,是有崇本之心也”所以师出有名,抗曹有功。
作者: [楼主] 333    2011-04-06 13:54:19      回复

2 Re:历史上描写周瑜的诗词
  
  此后数百年,蜀魏正统之争纷纷扬扬不曾停息。正统之争正是三国历史历来为人观注,民间与史学中人物变形殊甚的根本原因之一。
  魏晋期间还好,士大夫玄风吹拂,崇尚个性,因此在臧否人物上比较宽容和超然,很少将人分为善恶壁垒分明的两极,正统之争在这一时期并不完全对立。
  唐时虽有争执,但也不算苛烈。
  
  正统之争在唐诗中可稍见端睨,诗圣杜甫尊魏为正统,《过南岳入洞庭湖》中有云“悠悠回赤壁,浩浩略苍梧。帝子留遗恨,曹公屈壮图。”
  与此同时,杜甫对诸葛亮极为推崇,这应当与是否正统无关,源于诗圣的忧国忧民,与诸葛亮名相事迹有一脉相通处。
  除杜甫外,有小杜之称的晚唐诗人杜牧也曾有诗句,“乌林芳草远,赤壁健帆开。往事空遗恨,东流岂不回。”
  即尊曹魏一脉,那么论赤壁时不是高歌胜者的大捷,而更多惋惜战败者的遗恨。
  
  杜牧还曾调侃周瑜道,“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予周郎便,铜鹊春深锁二乔。”(一说本诗作者李商隐) 
  令周瑜完胜的锦上添花之东风,成了无此不成龙的点晴之风。诗人一时起意的调侃也许就是罗贯中的灵感来派,一代鬼才借此灵机以生花妙笔将火烧赤壁的首功归了孔明的东风。
  而在此之前的所有史志里,诸葛亮与赤壁之战间并没有什么大干连。
  
  与老杜、小杜相反,也有其他唐朝诗人极赞赤壁一战周瑜的赫赫战功,其中最出名的诗人是与诗圣齐名的诗仙李白。
  在《赤壁歌送别》中李白写道,“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二龙争战显然分指曹操与周瑜,周瑜更胜了曹操,是为龙中之龙。
  唐诗中还有其他以赤壁一战明确贬曹的,如胡曾 《咏史诗·赤壁》,“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
  殷尧藩 的《襄口阻风》,“ 雪浪排空接海门,孤舟三日阻龙津。曹瞒曾堕周郎计,王导难遮庾亮尘。”陆龟蒙 的《算山》 ,“水绕苍山固护来,当时盘踞实雄才。周郎计策清宵定,曹氏楼船白昼灰。”
  孙元晏 《吴·赤壁》,“ 会猎书来举国惊,只应周鲁不教迎。曹公一战奔波后,赤壁功传万古名。”
  
  在称颂赤壁威名外,也有独慕周瑜名将风彩的诗句。 
  包括杨巨源 的《上刘侍中》,“ 风景佳人地,烟沙壮士场。幕中邀谢鉴,麾下得周郎。”以及刘长卿 的《送崔使君赴寿州》,“仲华遇主年犹少,公瑾论功位已酬。”
  李九龄 《读三国志》则将瑜亮做了并列,“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吴似等闲。”
  周瑜与孔明,一名将一名相,这是唐时的定位。
  综合以论,唐诗中相对二杜的贬抑,赞美周瑜与赤壁之战的大占上风。也基本不存在对周瑜的太多非议,这个现象到宋朝发生重大变化。
作者: [楼主] 333    2011-04-06 13:54:19      回复

3 Re:历史上描写周瑜的诗词
三、帝蜀寇魏
  
  宋人治史之风颇盛,常常明是治史实为思想政治观的较量,文人政客间的朋党之争更是惊心触目,三国正统之争也在争斗之列,宋文坛大家多位被卷入,最早起始于欧阳修。
  欧阳修著《明正统论》表明,“魏与吴、蜀为三国,陈寿不以魏统二方面并为三志,今乃黜二国,进魏而统之,作《魏论》。”
  按欧阳修的看法,帝魏帝晋,魏晋是帝室正统,因此三国中的吴蜀不应称为国,仅以魏国独尊。此说一出,争端大起,章望之随即写了《明统论》驳斥。
  
  此后,司马光著《资治通鉴》继承《三国志》曹魏为正统的历史观,南宋朱熹则有针锋相对的《通鉴纲目》。《资治通鉴》中的《赤壁之战》,在司马光笔下,周瑜英姿焕发,是为胸中带甲、胆识过人、智勇兼备的优秀军事家。
  可惜《资治通鉴》虽然治史严谨、微言大义兼文彩斐然,但在关于三国正统之争的思想史观上,毫无疑问,最终朱熹的理学占据了历史的上风,帝蜀寇魏尊刘贬曹渐成定局。
  
  正统之争往往影响到赤壁一战的评价。
  牵连于正统归属,周瑜赤壁之战的地位变得非常尴尬,帝魏者,为他击败曹操而恼怒,尊蜀汉正统者,则会借赤壁开怀曹操之败,但又不忿周瑜不肯归汉而怒怨。
  耻笑曹操之败的,例如王阮《庐江道中二首》,“九原如可作,公瑾笑吾曹。”
  马之纯的《周郎桥》,“周郎可是世英豪,谈笑功成乃不劳。尔大阿瞒犹似此,兹时小笮空应逃。”
  
  在乐见赤壁之战曹操大败的同时,蜀汉正统学者诗人很多不满周瑜忠于孙吴,这种不满甚至能抵消他的赤壁战功。
  宋徐钧有诗作名字就叫《周瑜》,“一举灰飞赤壁船,托名助汉岂私权。如何不放蛟龙雨,欲断刘家一脉传。”责问周瑜即称要助汉又视孙权为主。
  吴儆的《酹月亭》更是极郁闷周瑜被称为英雄,错自然在周公瑾不愿扶助汉室,并因此否认周瑜战功,赤壁变成偶因运气得到到胜利。
  “周郎人道古英雄,汉室颠危合奋忠。万里中原犹未复,一视赤壁偶成功。”
  
  王周的《赤壁》诗则较为婉转,即认可周瑜的战功,又将其归功于曹操不忠汉室所以自取灭亡。“帐前斫案决大议,赤壁火船烧战旗。若使曹瞒忠汉室,周郎焉敢破王师。”
  同样婉转还有李复的《题武侯庙》,“天厌炎灵暗不开,欲吹余烬发寒灰。强因徐庶南阳起,能枉周瑜赤壁来。”
  诸葛亮在这里被直接提出来,不再是名相名将的并列,而是因为有了诸葛亮,周瑜就算赤壁赢了也没什么大不了。
  
  也有极端者的,其中以陈普为最,他在《咏史下·周瑜》中写道,“乌林侥幸数帆风,便傍吴船向蜀中。刘葛关张无寸土,肯容公瑾擅江东。”
  赤壁大捷不过凭着侥幸的风,杜牧的调侃变成较真的指认。
  《咏史下·吕蒙》则将吕蒙、周瑜一起责备,“吕蒙公瑾俱无禄,汉室犹关造化心。”很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这些也罢了,他在《咏史·蜀先主》语近刻薄,“西行不与本心符,西负刘璋东负吴。汉业此时如累卵,天公先与杀周瑜。”
  周瑜几成切齿痛恨欲咒死之人,认为他英年早猝死得太顺天意了,不过,这倒也从另一侧面承认了周瑜对天下大势的重要性。
  
  此外,正是这个陈普,在《咏史下·赵云》盛赞道,“子龙一身都是胆,更有仁心并义肝。”与此同叶,在他的诗作里,还极恶苏轼,“天津醉裹乾坤眼,只见双程不见苏。”
  不知道因为正统之争讨厌上了苏轼,还是因为讨厌上了苏轼顺道恨上东吴。
  
  鉴于曹刘不管哪个占了上风,“正统”的名份都绝不可能落在东吴身上,所有历史学家都一致认为孙吴是闰位。所以在这场正统之争中,周瑜注定是败者。
  然而在正统之外,周瑜赤壁之战还有另外一个不能抹杀的形象,那就是英雄名将的风彩,因此也有不少诗人词家抛开正统于否的争论,他们师承浪漫一派,独论周瑜赤壁的英风雄烈之气。
  这类诗词,以北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巅峰之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但是,也正是这阙名词,在历史上有了文武赤壁之分,在文学上则有文章战功何高何低的争论,这应当是苏东坡万没有料到的。
作者: [楼主] 333    2011-04-06 13:54:19      回复

4 Re:历史上描写周瑜的诗词
好长啊。。。。。。。。。。贴不完了,不贴了。

鉴于曹刘不管哪个占了上风,“正统”的名份都绝不可能落在东吴身上,所有历史学家都一致认为孙吴是闰位。所以在这场正统之争中,周瑜注定是败者。
作者: [楼主] 333    2011-04-06 13:54:19      回复

5 Re:历史上描写周瑜的诗词
三、帝蜀寇魏
  
  宋人治史之风颇盛,常常明是治史实为思想政治观的较量,文人政客间的朋党之争更是惊心触目,三国正统之争也在争斗之列,宋文坛大家多位被卷入,最早起始于欧阳修。
  欧阳修著《明正统论》表明,“魏与吴、蜀为三国,陈寿不以魏统二方面并为三志,今乃黜二国,进魏而统之,作《魏论》。”
  按欧阳修的看法,帝魏帝晋,魏晋是帝室正统,因此三国中的吴蜀不应称为国,仅以魏国独尊。此说一出,争端大起,章望之随即写了《明统论》驳斥。
  
  此后,司马光著《资治通鉴》继承《三国志》曹魏为正统的历史观,南宋朱熹则有针锋相对的《通鉴纲目》。《资治通鉴》中的《赤壁之战》,在司马光笔下,周瑜英姿焕发,是为胸中带甲、胆识过人、智勇兼备的优秀军事家。
  可惜《资治通鉴》虽然治史严谨、微言大义兼文彩斐然,但在关于三国正统之争的思想史观上,毫无疑问,最终朱熹的理学占据了历史的上风,帝蜀寇魏尊刘贬曹渐成定局。
  
  正统之争往往影响到赤壁一战的评价。
  牵连于正统归属,周瑜赤壁之战的地位变得非常尴尬,帝魏者,为他击败曹操而恼怒,尊蜀汉正统者,则会借赤壁开怀曹操之败,但又不忿周瑜不肯归汉而怒怨。
  耻笑曹操之败的,例如王阮《庐江道中二首》,“九原如可作,公瑾笑吾曹。”
  马之纯的《周郎桥》,“周郎可是世英豪,谈笑功成乃不劳。尔大阿瞒犹似此,兹时小笮空应逃。”
  
  在乐见赤壁之战曹操大败的同时,蜀汉正统学者诗人很多不满周瑜忠于孙吴,这种不满甚至能抵消他的赤壁战功。
  宋徐钧有诗作名字就叫《周瑜》,“一举灰飞赤壁船,托名助汉岂私权。如何不放蛟龙雨,欲断刘家一脉传。”责问周瑜即称要助汉又视孙权为主。
  吴儆的《酹月亭》更是极郁闷周瑜被称为英雄,错自然在周公瑾不愿扶助汉室,并因此否认周瑜战功,赤壁变成偶因运气得到到胜利。
  “周郎人道古英雄,汉室颠危合奋忠。万里中原犹未复,一视赤壁偶成功。”
  
  王周的《赤壁》诗则较为婉转,即认可周瑜的战功,又将其归功于曹操不忠汉室所以自取灭亡。“帐前斫案决大议,赤壁火船烧战旗。若使曹瞒忠汉室,周郎焉敢破王师。”
  同样婉转还有李复的《题武侯庙》,“天厌炎灵暗不开,欲吹余烬发寒灰。强因徐庶南阳起,能枉周瑜赤壁来。”
  诸葛亮在这里被直接提出来,不再是名相名将的并列,而是因为有了诸葛亮,周瑜就算赤壁赢了也没什么大不了。
  
  也有极端者的,其中以陈普为最,他在《咏史下·周瑜》中写道,“乌林侥幸数帆风,便傍吴船向蜀中。刘葛关张无寸土,肯容公瑾擅江东。”
  赤壁大捷不过凭着侥幸的风,杜牧的调侃变成较真的指认。
  《咏史下·吕蒙》则将吕蒙、周瑜一起责备,“吕蒙公瑾俱无禄,汉室犹关造化心。”很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这些也罢了,他在《咏史·蜀先主》语近刻薄,“西行不与本心符,西负刘璋东负吴。汉业此时如累卵,天公先与杀周瑜。”
  周瑜几成切齿痛恨欲咒死之人,认为他英年早猝死得太顺天意了,不过,这倒也从另一侧面承认了周瑜对天下大势的重要性。
  
  此外,正是这个陈普,在《咏史下·赵云》盛赞道,“子龙一身都是胆,更有仁心并义肝。”与此同叶,在他的诗作里,还极恶苏轼,“天津醉裹乾坤眼,只见双程不见苏。”
  不知道因为正统之争讨厌上了苏轼,还是因为讨厌上了苏轼顺道恨上东吴。
  
  鉴于曹刘不管哪个占了上风,“正统”的名份都绝不可能落在东吴身上,所有历史学家都一致认为孙吴是闰位。所以在这场正统之争中,周瑜注定是败者。
  然而在正统之外,周瑜赤壁之战还有另外一个不能抹杀的形象,那就是英雄名将的风彩,因此也有不少诗人词家抛开正统于否的争论,他们师承浪漫一派,独论周瑜赤壁的英风雄烈之气。
作者: [楼主] 333    2011-04-06 13:54:19      回复

6 Re:历史上描写周瑜的诗词
  这类诗词,以北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巅峰之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但是,也正是这阙名词,在历史上有了文武赤壁之分,在文学上则有文章战功何高何低的争论,这应当是苏东坡万没有料到的。

四、文武孰高
  
  在大量关于赤壁的诗词中,除正统之争及吟咏英雄名将外,还险些被赋予另一个争端,南北地域之争,北客与南客。
  中国历史上几场最著名以少胜多的战役,汉初未汉分别占了四次,除官渡、昆阳之战外,另两场都是南人胜了北客。
  只是项羽的巨鹿之战虽有留下“破釜沉舟”这样的典故,可他也有兵败乌江无颜见江东父老的霸王别姬,至于另一战以少胜多经典战役的指挥官周郎,又被称为江东子民匿称周郎,在周瑜生前,就几乎已成为东吴的传奇。在他英年早逝后,会得到江东父老的偏爱也是理所当然。
  因此周郎赤壁之争有时也会混杂入南北之争。
  
  宋周麟之曾记录《 中原民谣·造海船》,“造海船,海旁朴斲雷殷山。……,谁为此计狂且愚,南北土性天渊殊。北人鞍马是长技,南人涛濑如坦涂。果尔疑非万全策,驱民忍作鱼龙食。任渠转海入江来,自有周郎当亦壁。”
  形象生动的指出曹操败因,并为周郎而骄傲,似乎有周郎赤壁在,就可保江南安定。
  
  郑起另有一首《赤壁歌》,通俗易懂,啷啷上口,也极似民间传唱的歌谣。
  “赤壁山,赤壁水。江有蛟龙,野有蛇虺。天苍苍,云茫茫。周瑜于此走曹操,声名万古随风长。”
  哪个是正统哪个不是并不重要,歌谣中没有明显的偏好,重要的是周瑜曾在赤壁战胜曹操,并因此留下万古声名。
  
  将南北之争明显写进诗里的是北宋张耒,他在《次韵答天启》后四句写道,“归来万卷付一读,不学儿曹用心苦。周瑜陆逊久寂寞,千年北客嘲吴语。”
  周瑜陆逊都是著名的东吴将领,这么多年他们不为世人关注甚至误解,是因为北方人看不起江南人。
  不过抛开南北之争不谈,张耒本就极为推赞周瑜,分别有《齐安春谣五绝》,“赤壁矶前江急流,周郎功业莽悠悠。”《偶书》三首之三,“周郎战处沧江回, 鱼龙荡潏山石摧。”
  而张耒其人,与苏轼交情非浅,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又被并称为苏门四学士。他在三国史观上与苏东坡极为接近不足为奇。
  
  中国文学史上,前有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兄弟三曹,后有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兄弟三苏,都是文坛佳话。三苏更全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指散文大家,可散文中常要怀古论今,因此八大家都有自已的史观。苏轼三父子基本赞成欧阳修的帝魏说,不仅如此,他们还对蜀汉及诸葛亮有相当严厉的批判。
  
  苏洵曾著文以管仲贬孔明,苏辙则诗赞鲁子敬时,提到“意气感周郎,振策起江村。”在《三国论》中更明确说,“孙不如曹,而刘不如孙。”苏轼则在章望之反驳欧阳修的《明统论》后,写了《后正统论·辨论二》又对章含之予以辨驳。
  在《诸葛亮论》里,苏轼评论道,“取之于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他还进一步评价蜀汉,“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夺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宜其屡而屡却哉!”
  
  综合上述评论大致白话意思,周朝用仁义得到天下,秦朝用武力得到天下,用武力得天下再用仁义治理的是汉朝,而孔明即做不到真正的、完全的信义,想用聪明与力量来夺天下,可是在施展才智时又总是要抬出仁义,这是孔明的失策。
  不能用信义服天下,智谋上又没有击败曹操的能力,蜀汉只好屡战屡败了。
  
  不得不说,眉山三苏的这些评价相当严苛,而苏轼对蜀汉刘备的评价,隐隐间又与演义中仁义无比到让人不能相信的刘皇叔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 [楼主] 333    2011-04-06 13:54:20      回复

7 Re:历史上描写周瑜的诗词
  当然,随着苏轼年龄渐长风霜历练,少年时的年青气盛被慢慢消磨,老年后他的三国史观也在不断改变,但在当时,正是有这些史观垫底,再加苏轼生具的豪放阔达气质,元丰五年,即1082年七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写下名传千古的绝句《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当时没有实况转播,但是从留下的文字资料看,这首词一出来,可称轰动大江南北,和者如云。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唐诗中李杜双峰并峙,一浪漫派一现实派,至苏东坡这首词,宋词则有了豪放派与婉约派之分。
  俞文豹曾在《吹剑续录》中载:“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瑟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以女郎红牙板与大汉铁绰板相拟,柳永的《雨霖铃》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各为两派代表作。词家意境至此大开,不再只是闲情雅兴感怀,也可金戈铁马气势万千。
  
  围绕这首词也有不少争议,其一赤壁到底在何方?后定论苏东坡吟咏的黄州赤壁不是三国古战场,周瑜火烧过的是蒲圻赤壁。但是黄州赤壁因为这首《念奴娇》与前后赤壁赋,成为一处著名景观。
  苏东坡后,赤壁分成了周郎赤壁与东坡赤壁,蒲圻赤壁也被称为武赤壁,黄州赤壁则为文赤壁。从词中有言“人道是”与其他记载看,苏东坡其实知道脚下所踩并非曾烽火连天的古战场,但做为诗人,时空虚拟是为引发叹咏,也无可厚非。
  此外,《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樯橹”一词有时也做“强虏”,元丰年间,北宋与西夏正有战事,相传苏轼是在听闻胜绩后做了这首词,因此有“强虏灰飞烟灭”句,不过这个解释略有牵强。
  
  除地点外,这首《念奴娇》还有其他明显与史书不符处,赤壁大战时周瑜与小乔已结婚十年,小乔初嫁了一词显然也是在时空虚拟。
  词家赵以夫曾有《水龙吟》调侃,“击楫功名,椎锋意气,是人都说。问周郎何日,小乔到手。”
  然而虽然与史实不符,却因这一转,英雄豪杰后跟江山美人,正是烽火佳人铁血柔情,令这首词刚柔兼济曲折有致。
  
  另一个不那么明显,但按推断不太合史实的,则是周瑜的“羽扇纶巾。”
  苏轼以羽扇纶巾谈笑灭敌,彰显周瑜的风流从容,但按《三国志》记载,很难说周瑜是后人心目中温文尔雅从容不迫的儒将,他“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
  周瑜之死,很可能也是因为与曹仁交将受伤,后旧伤复发致死。
  “瑜亲跨马擽陈,会流矢中右胁,疮甚,便还.后仁闻瑜卧未起,勒兵就陈.瑜乃自兴,案行军营,激扬吏士,仁由是遂退。”
  从这些记录看,周瑜应当属于一线将领,会亲自披甲上阵,羽扇轻摇的从容多半无缘,因此罗贯中把羽扇纶巾的装束给了军师型的军事家诸葛亮也算合情合理。
  但要因为这个装束反过来推论苏东坡这首《赤壁怀古》实际在吟诵诸葛亮,则是匪夷所思了。
  
  有趣的是,在当时,就有人对这个羽扇纶巾提出质疑。
  汪莘在《满庭芳》中写道,“须知道,纶巾羽扇,不独数周郎。”
  综合全词,这个纶巾羽扇似乎不是在为孔明抱不平,倒更象说真正羽扇纶巾的是苏轼,所以有收尾句,“遥想处,雪消赤壁,春动黄冈。”
  
  虽然有些与史实不符,但因为苏轼这首词,周瑜的儒将形象从此深入人心。
  张埴的《八月十四夜池上》曾诗,“ 手中公瑾扇,皎然相发挥。”
  公瑾挥的扇子成了扇子中的一个品类。
  南宋张孝祥《 水调歌头》则是,“ 一吊周郎羽扇,尚想曹公横槊,兴废两悠悠。”
作者: [楼主] 333    2011-04-06 13:54:20      回复
123

8 Re:历史上描写周瑜的诗词
  南宋另有戴复古的《赤壁》前四句则是,“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他的后四句紧跟着写道,“白鸟沧波上,黄州赤壁边。长江酹明月,更忆老坡仙。”
  
  文武赤壁交相辉映,如同赤壁与周瑜的难以分割,赤壁与苏轼也被联系在一起,穿过数百年的悠悠岁月与长江逝水,苏轼在诗词中成为周瑜的知音。
  周郎、赤壁、东坡,经常在诗词中组合出现。
  
  宋自逊的《贺新郎》上半阙写“唤起东坡老。问雪堂、几番兴废,斜阳衰草。”下半阙则写,“周郎英发人间少。谩依然、乌鹊南飞,山高月小。”
  乌鹊南飞典出曹操的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许月卿的《春潭》八首中,则不仅有文武赤壁,还混入苏东坡另一首名词,“公瑾风流酹江月,孔明礼乐中兴年。君臣可谓逢千载,南北须教总一天。水调歌中休惜别,月明千里共婵娟。”
  收尾句正是出自苏轼另首以清旷见长的名词《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有宋一代,对苏轼的才学极为倾倒,以至元好问论诗时曾道,“奇外无奇更出奇,一波才动万波随。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之句,认为苏轼在诗词中过于显示才学,后人又没有他的笔力,苏黄开宋词坛不良之风。
  不过元好问的诗词本也就倾向于婉约一路,对苏黄有微词也是正常,元好问是写情高手,“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就是出自于他。
  
  苏轼的影响力在赤壁词上尤其显著,黄州赤壁出后,一时间文赤壁名声大燥,甚至有盖过武赤壁的势头。
  亦即文彩风流与军功赫赫,何者更高?
  赤壁文武之争,不仅指具体地点在哪里的争论,也有这个含义在内。
  
  如徐经孙《鹧鸪天》里“长歌赤壁动坡赋,又咏归来元亮词”这样淡淡提一笔还罢,到甄龙友,“来向东坡游戏,人间世、著不得。去国谁爱惜。在天何处觅。但见尊前人唱,前赤壁、后赤壁。”
  这个赤壁已和武赤壁没什么关系,彻底指苏轼以及他的前后赤壁赋。
   
  王以宁《 满庭芳》则更进一步,“ 千古黄州,雪堂奇胜,名与赤壁齐高。”
  雪堂指苏轼贬居黄州时将居所题名雪堂,奇胜通常指战功,这里的雪堂奇胜没有任何军事含义,完全指苏子的文才风流,苏东坡凭着手中一枝笔,就已大获全胜,功名与赤壁齐高。
  陆文圭另有赤壁图二首说的更直白,“公瑾子瞻二龙,文辞可敌武功。欲怪紫烟烈焰,不如白月清风。”
  说是文辞可敌武功,但又说白月清风胜过紫烟烈焰,那就是文学家的儒雅风流,胜过了英雄名将间的豪杰对垒。
  
  不但宋抑武崇文之风盛行一时,明代袁宏道也有《过赤壁》“周郎事业坡公赋,递与黄州作主人”。
  周郎的事业不过尔尔,真正成就的是苏公的文彩。
  喜欢三国的日本人也就文武赤壁之争发过感叹,汉学家结城蓄堂有诗《赤壁》,“功名不若文章力,风月江山无尽藏。”苏东坡的文章比周公瑾的战功更高。
  
  如果宋朝仅仅只是宋朝,也许文赤壁真的会在诗词中彻底盖过武赤壁,就如宋王炎有《题徐参议赤壁图》,“乌林赤壁事已陈,黄州赤壁天下闻。”三国赤壁变成陈迹,名动天下的是黄州东坡赤壁。
  然而,历史从来在不动声色间风起云涌,苏东坡时代,没有人能够预知,等宋朝漫步进入历史,它不仅只叫宋朝,又被称为北宋、南宋。
  靖康之耻,国破家亡,金兵南下胡马窥江,南宋朝庭偏安一隅,凭借的是长江天险,历史恍惚间似有巧妙的重叠。
  因为这个变故,诗中以抗金主战派陆游为代表,词中则南宋派各豪放派词人都有涉猎,另一位一代名将岳飞的孙子岳珂也曾做诗歌周郎赤壁。
  在这些诗篇中,三国赤壁,以及周瑜的形象又有了的新的延伸与变更。
  
  这段文武赤壁之争因为局势骤变而告一段落,难以论定谁输谁赢,也许军事与文化本该在历史中各有其定位,不论如何,放下文武之争不提,苏东坡的一词二赋至少使周瑜与赤壁在诗词中固格了一些模式。
作者: [楼主] 333    2011-04-06 13:54:20      回复

9 Re:历史上描写周瑜的诗词
  诗词中论及赤壁之战时虽然还有,但越来越少涉及正统之争,更多赋予一种浪漫主义的英雄情怀。正统与否的影响慢慢去向民间故事演义里寻求发展。
  其次,周公瑾的名将风彩再难淹没,周瑜与赤壁之胜已然无法割裂,纵使《三国演义》妙笔生花,也最多凭空添出个孔明借东风,而不能掠美周瑜总指挥官的功绩。
  
  笔与剑,名将与才子,文章与战火,在赤壁融为一体,即交相辉映大放异彩又似在暗自较量,问文武孰高孰低,谁是真英雄,这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观,也许可以选李曾位《沁园春》中的一句做总结。
  “ 赤壁功名,东坡文字,俯仰人间无古今。”

六、雪洗虏尘
  
  宋靖康元冬,公元1126年,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俘徽宗、钦宗和宗室、后妃等数千人,北宋至此灭亡,史称靖康之难、靖康之祸或靖康之耻。南宋迁都临安,借天险与金庭隔江对望。
  辛弃疾曾有词,“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
  说的是《晋书·王戎传》中桓温北伐时言,“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桓温在此指责西晋士大夫清谈误国,辛弃疾也未曾没有借古讽今意。
  “神州陆沉”一词,沉痛悲愤之意无以复加。
  国难当头际,诗人再有巨笔如椽,挡不过狼烟峰火,借长江御敌也与当年孙刘联军凭江抗曹的局势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南宋年间,三国周郎武赤壁的功绩在诗人词家笔下重新焕发光彩。出现大量吟诵诗篇。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赋诗《曹公》,“二袁刘表笑谈无, 眼底英雄不足图。赤壁归来应叹息, 人间更有一周瑜!”
  平心以论,这首诗体现不出太多艺术价值,话近平白,但在平白中另有一番雄烈,尾句更是掷地有声,极颂周瑜功绩,纵使曹操谈笑间灭了二袁刘表,但是人间还有周瑜在,恍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陆游还有一首《再用前韵不以次》,“壮心虽迫者,吏责未妨书。言议思公瑾,英雄陋本初。”这首诗与杨学李《题汪水云诗卷》中的“横槊思公瑾”句一般,都是在“思”英雄。
  其中“言议思公瑾”中言议词,出于《三国志·吴书》中孙权有吕蒙“言议英发不及”周瑜的评语。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 年11月,虞允文在采石矶大败金庭,金主完颜亮督因这次战败被部下缢杀,这是宋室南渡近四十年来一次振奋人心的大捷。
  这场战役发生在长江,也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被顺理成章与三国赤壁之战联系起来。
  南宋豪放派词家张孝祥的 名作《水调歌头》因此而生。
  
  “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胜喜然犀处,骇浪与天浮。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其中的周与谢分别指周瑜与谢玄,赤壁之战与淝水之战的将领,它们都是以少胜多、南客胜北人的经典战役。
  小乔初嫁延续自苏轼,香囊未解的故事出自《 晋书·谢玄传 》,“少年时好佩罗香囊”。
  “剪烛看吴钩”则是唐李贺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这首词少了几分旷达意,却更添金戈铁马英雄气概。
  另有词人戴复古《满江红》也是气势激烈,“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把赤壁、淝水之战并列而称的词作不少,除张孝祥外,葛立方另有《闻我师大捷骑宵遁上时宰五十韵》,“据鞍来马援,烧舰得周瑜。淝水奔余烬,乌江复旧郛。”也将赤壁淝水并列。
  另一位南宋豪放派名家刘过刘改之则有《舣舟采石》,“周郎未战曹瞒走,谢安一笑苻坚危。黄云如屯夜月白,箭痕刀痕满枯骨。”
  “周郎未战”与“谢安一笑”是以夸张手法,形容我之从容敌之闻风丧胆。
作者: [楼主] 333    2011-04-06 13:54:20      回复

10 Re:历史上描写周瑜的诗词
  
  与此同时,帝蜀寇魏风在南宋诗词作中仍有反应,金朋说《赤壁鏖兵》述,“西北楼船烈焰中,周瑜于此破曹公。孙郎不是刘豚犬,百万兵消一阵风。”
  刘克庄的《即事十绝》更干脆,“老贼顺流下,周郎凭轼观。不干春水事,一蹙走曹瞒。”
  曹操从阿瞒直接成了“老贼”。
  
  从《三国志》起始,三国赤壁一路走到南宋,到这个时候,诵周郎赤壁的诗词虽极多,但更多在借古喻今,三国赤壁之战不再仅是历史事件,而是一种关于英雄的意向,关于胜利的响往。
  史书中周瑜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赤壁大战终究如何起始终止,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如同那个“顾曲周郎”的典故,周郎赤壁也是如此,历史事件慢慢融入文化中,不断被发展赋予新的人文含义。
  
  韩淲在《 贺新郎》里说,“ 叹都把、生民膏血,尚交胡虏。吴蜀江山无自好,形势何能尽语。但目尽、东南风土。赤壁楼船应似旧,问子瑜、公瑾今安否。”
  刘辰翁也有《唐多令》,“听欸乃、数声秋。赤壁舞涛头。周郎还到不。”词人殷殷询问周郎的讯息,其实是在期盼三国的周郎,能在南宋以另一种方式、另一个名字归来。
  吕胜己《 瑞鹤仙》也说,“长江上、驻旌节。待胡尘有警,纶巾羽扇,谈笑周郎事业。”
   周瑜败的曹魏跟胡尘无关,这里纶巾羽扇谈笑周郎事业代指名将。
  
  宋庆之另有《武昌怀古》,从三国周瑜到思念宋名将岳飞,“风生战舸周郎过,月落南楼庾老归。神州北望知何处,父老犹能话岳飞。”
  历史上岳飞不但是一代名将,也极具文彩,一阙《满江红·怒发冲寇》壮志激昂,近代史在抗日期间每有吟诵这首词时,令人闻之落泪,岳飞还有《小重山》则走婉约清致一路,“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的孙子岳珂禀承家风,官至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兼制置使。尤工诗文,他在《赤壁》中歌道,“周郎二十四年少,盖世功名随一燎。亲提三万走曹瞒,不以敌勍恨兵少。”
  这里的二十四不是指赤壁大战时周瑜的年纪,只是突显周瑜的年少英姿,也是为了要避开下句中的三万的三。“恨兵少”出自《三国志·江表传》,《江表传》里记载刘备听说周瑜只有三万人时道,“恨少。”
  
  词人岳甫,据传是岳飞的后人,但缺少详细资料,他在《水调歌头》一词中写道,“望樊冈,过赤壁,想雄图。寂寥霸气,应笑当日阿瞒疏。收拾周黄策略,成就孙刘基业,未信赏音无。”
  周黄策略指周瑜与黄盖,比较少见的在诵赤壁时提到黄盖功劳。
  
  南宋所有怀想周瑜、思慕名将的诗词中,最令人唏嘘的也许是这首,“市人半伧父,竖子亦将军。蛟哭金洲雨,猿啼玉观云。周郎坟土上,回首泪成痕。”
  虽有强敌迫境,南宋朝庭却不可避免的走向腐败,文天祥满怀悲愤写下这首《临江军》,昔日的江东儿郎早已不见踪迹,现在连匹夫竖子都敢称将军,在周郎的坟土上忍不住泪流。
  公元1283年,文天祥被元兵拘囚两年后不肯屈服被杀,留下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此之前的公元1279年,南宋实际已然灭亡。
  
  宋以靖康之变分北宋、南宋,南宋立朝以来,从开始尚有北复之心到偏安一隅,再到蒙古崛起,汉唐雄气至此荡然无存,这个朝代忧心仲仲地从历史中走过。
  无数诗人词家借三国周郎赤壁,来表达思慕名将的情怀,但是,即使有了名将又能如何?宋也曾有过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张浚出,最终却是韩世忠被解兵权,岳飞父子以“莫须有”罪名处死。
  南宋诗词中,武赤壁即另有一番慷慨当歌,文赤壁的别种含义也被越来越提练,不再是文幍武略哪个更高的争论,而是把周瑜赤壁与东坡赤壁结合起来,师承“人间如梦”的慨叹,抒怀英雄枯骨、青冢黄昏、千古兴亡悠悠事的怅然情怀。
作者: [楼主] 333    2011-04-06 13:54:20      回复

11 Re:历史上描写周瑜的诗词
关于周郎顾曲的—————————————— 
  

诗词三国·周瑜·顾曲周郎
  
  “周郎顾曲”现在已经演变成对音乐的欣赏赞美,典出《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39;曲有误,周郎顾。&#39; ” 
  周瑜,字公瑾。生于公元175年,卒于公元210年,即建安十五年。他出身名门,少年与孙策结识,共谋大计,建安三年,周瑜重归孙策,孙策亲自出迎,于二十四岁时即封中郎将。
  二年后孙策遇袭身亡,周瑜苦心辅佐孙权,三十三岁火烧赤壁大破曹军,成就一代名将。
  周瑜又常被称为周郎,同样典出《三国志·周瑜传》,“是岁,建安三年也。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
  
  《三国志》,作者陈寿,字承祚,生于公元233年,卒于297年,生于蜀国,蜀亡归晋,为西晋史学家。所著《魏书》、《吴书》、《蜀书》合称《三国志》,名列国学二十四史之一的断代史。
  《三国志》用笔简墨严谨,少有冗言,也因过简后为南宋裴松之加注,是以为《裴注三国志》。
  正是在这个用笔简约的《三国志》里,陈寿却给我们留下了除英雄争战指点江山外的别般风情。
  
  陈寿处身西晋,晋承曹魏一脉,吴蜀是为对立敌方,但在三国志提及周瑜时,却不惜多处称颂。
  论到周瑜才干时,陈寿多次以“英隽异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韬略万人之英”等词相称,这种英华才气明显别与诸葛亮的名士风度。周郎之才,更多为少年朝气,锐意进取自信飞扬的英霸之气。
  周瑜死后,孙权曾与陆逊谈论周瑜,“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东吴的王图霸业,随周瑜猝死化为泡影,自此从欲染指天下转为偏安一方。
  
  按《三国志》记载,周瑜除胆略兼人、雅量高致外,还气度恢宏,雍容恢廓。
  孙策初亡,孙权 “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
  诸将礼简时,周瑜对比自己年幼的孙权极为恭敬,因此有性度恢廓评语,仅与程普不和,但他折节下交,终令程普折服赞叹,“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
  与人相交时如饮醇酒,最早就典出周瑜。
  而陈寿在《周瑜志》中提到的“曲有误,周郎顾”,则成为文学作品中一个常用典故。
  
  魏晋的建安时期是文学史上重要时代,正如李白所诗,“建安文章蓬莱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这一时期,三曹、七子、蔡琰等人并出,诗风“慷惯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词逐貌,唯取昭晰之能。”
  这种风格被《文心雕龙》誉为“建安风骨”、“汉魏风骨”。具有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文风,风清骨俊里又含政治理想的飞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以及浓郁的悲剧色彩。
  
  除文学外,这也是音乐史上赫赫有名的时代,名曲《广陵散》就是失散在此时,此曲叙聂政刺韩王事,是琴曲中唯一有杀伐之气者,稽康一死,无人能奏。
  与《广陵散》并称当时的《长河吟》相传就是为周瑜所做,并传此曲周瑜称只为诸葛亮能闻弦歌而知雅意,听出曲中之音。
  也有一说,《长河吟》为后人附会之作。
  在《三国志》中,周瑜上疏孙权时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其中并未提及孔明。
  仅是演义记载中有孔明吊孝时的祭文中的“从此天下,再无知音”。史册中,也找不到《长河吟》出于周瑜的正式记录,因此附会之说当是正解。
  
  然而,《长河吟》是真是假且不提,周郎雅擅音乐造诣极高确证无疑。
作者: [楼主] 333    2011-04-06 13:54:20      回复

12 Re:历史上描写周瑜的诗词
  三杯薄醉后,如果发现有人弹错了,就一定能听出来,听出来也罢了,还要一定回头看。至于回头相顾,是为责备之意还只是本能反应就不得而知了。
  这个趣致典故很快被引入到诗词中,并且不断赋予新的含义。
  魏晋之后的南北朝,庾信就有诗,“悬知曲不误,无事畏周郎。”隋朝也有江总诗,“弦心艳卓女,曲误动周郎。”
  这里诗里的顾曲周郎虽然出现的场合经常不对,但比较端正,一心一意想只要弹好曲,就不必怕周郎了。
  
  但是到了唐朝不一样了,李端的《听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从曲有误、周郎顾化作了误拂弦。
  唐初释慧净与王绩则有相合诗,前者曰“ 早时歌扇薄,今日舞衫长。不应令曲误,持此试周郎。”,后者和“舞袖风前举。 歌声扇后骄。周郎不相顾。 今日管弦调。”
  被动彻底成了主动,误拂弦原是为了试周郎。
  
  刘禹锡也曾做《纥那曲》,“ 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周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 踏曲兴无穷,调同词不同。愿郎千万寿,长作主人翁。”
  与他竹枝词一脉相通的清新可亲,心平气和的喜悦。
  
  东坡居士的一阙大江东去名垂千古,其中极赞英杰,被誉为豪放派词中之冠,“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他也不曾忘记这个典故。苏胡子的天生诙谐小小发作一次。周郎的音乐金耳朵成了是不是变聋的小试探。
  《次韵王都尉偶得耳疾》,“君知六凿皆为赘,我有一言能决疣。病客巧闻床下蚁,痴人强觑棘端猴。聪明不在根尘里,药饵空为婢仆忧。但试周郎看聋否,曲音小误已回头。” 
  苏轼也做过《南歌子》,称“但得周郎一顾、胜珠珍。”
  
  东坡以下,南宋豪放派词家的领军人物辛稼轩出名的爱用典,自然不会放过这般的风流俊赏。
  《菩萨蛮》,“画楼影蘸清溪水。歌声响彻行云里。帘幕燕双双。绿杨低映窗。曲中特地误。要试周郎顾。醉里客魂消。春风大小乔。”
  除此外,以梅子黄时雨著称的贺梅子贺铸也有名词《诉衷情》。“乔家深闭郁金堂。朝镜事梅妆。云鬟翠钿浮动,微步拥钗梁。情尚秘,色犹庄。递瞻相。弄丝调管,时误新声,翻试周郎。”
  “时误新声,翻试周郎”,说不尽的妩媚风情,《诉衷情》的词牌从此又得别名《试周郎》。 
  
  最别致潇洒,却是唐张祜的《觱篥》。
  “ 一管妙清商,纤红玉指长。雪藤新换束,霞锦旋抽囊。 并揭声犹远,深含曲未央。坐中知密顾,微笑是周郎。”
  原来曲误回顾,非冷视相责,仅只会心微笑也。且这个回顾是“密顾”,曲中有误,悄然回头,顾盼间微微一笑。
  妩媚可爱当属吴梅英的《声声慢》,“曲中倚娇佯误,算只图、一顾周郎。花镇好,驻年华、长在琐窗。”非常的有邻家小妹娇憨态。
  
  其实演变到这里,周郎顾曲早已不仅指对音乐的鉴赏,它即可能是男女间的思慕,甚至代指情郎,也可以惺惺相惜,知音间不以言喻而以音传的韵事。
  如果不能赏音鉴乐,当然不会有顾曲一说。
  明确将顾曲与知音相连的诗词,最早见于唐湛贲的《伏览吕侍郎丘员外旧题十三代祖历山草堂诗》,“桑田代已变,池草春犹碧。识曲遇周郎,知音荷宗伯。”
  苏轼对此亦有跟和,《送欧阳推官赴华州监酒》中有“知音如周郎,议论亦英发”的诗句,这个知音即指佳友,也许亦指数朝之后,他之欣赏周瑜“言论英发”的一文一武隔代知音。
  范成大的《 临江仙》则道,“周郎去后赏音稀。为君持酒听,那肯带春归。”
  
  知音再往后演变,周郎顾曲也成了怀才不遇的代指,曲误若有人顾,欣逢知音,若无人顾,则是知音难觅了。
  少年时有段飞扬岁月,其后却处处受制主和派,力主抗金的辛弃疾曾有《惜分飞》,“最是周郎顾。尊前几度歌声误。望断碧云空日暮。流水桃源何处。闻道春归去。更无人管飘红雨。 ”一派怅往伤怀。
  元邵亨贞另有《贺新郎 》,“顾曲周郎今已矣,满江南、谁是知音客。人世事,几圆缺。”
  
  到此时,顾曲周郎早已全然成了诗词中的典故,不必对三国知道太多,对它的出处也无需溯本追源,不再是具体的人,具体的事,而是一种意象,一种表征,历史与文化彻底融合。
  不过,在偶尔的时候,它也会还本来面目,而在那种时候,这个清丽明媚的典故总是会以比较忧伤的姿态出现。
  王质的《八声甘州·事茫茫》。
  “事茫茫、赤壁半帆风,四海忽三分。想苍烟金虎,碧云铜爵,恨满乾坤。郁郁秣陵王气,传到第三孙。风虎云龙会,自有其人。
  朱颜二十有四,正锦帏秋梦,玉帐春声。望吴江楚汉,明月伴英魂。浥浥小桥红浪湿,抚虚弦、何处得郎闻。雪堂老,千年一瞬,再击空明。”
  正是周郎已去,何人顾曲?
  
  最伤感的则属郑板桥的《周瑜宅》。
  “周郎年少,正雄姿历落,江东人杰。 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楼舻云崩,旌旗电扫, 射江流血。 咸阳三月,火光无此横绝。 
  想他豪竹哀丝,回头顾曲,虎帐谈兵歇。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吴蜀交疏,炎刘鼎沸,老魅成奸黠。 至今遗恨,秦淮夜夜幽咽。”
  即是君臣又是挚友,江东双杰,周郎与孙郎,总角相交,“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孙策与周瑜同龄,死时年仅二十六 。十年后,周瑜出征巴蜀时卒于巴丘,庞统扶灵回返。孙权素服举哀。迎之芜湖。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世音书漫寂寥。
  千古江山,英雄总被雨打风吹去,不过,英雄之外,亦有佳话相传千古,顾曲的周郎以轻灵的姿态从历史走向文化,在一页页泛黄诗笺中永恒凝立。
作者: [楼主] 333    2011-04-06 13:54:20      回复

13 Re:历史上描写周瑜的诗词
  赤壁大战的记载最早见于晋陈寿所著史书《三国志》,《三国志》吴书、蜀书中都提到这一战。 
  《周瑜传》有言,“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吴书·黄盖传》里则提及,“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於赤壁,建策火攻,语在瑜传。” 
  裴注《三国志·江表传》里,火烧赤壁的描写更为形象生动,“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盖举火白诸校,使众兵齐声大叫曰:「降焉!」操军人皆出营立观。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瑜等率轻锐寻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曹公退走。” 
  绘声且绘色,“风盛猛”也具化为“东南风急”。 
   
  对这一战的后果与周瑜的战功,《三国志》中有多处描述。 
  赤壁战败后,曹操虽然说,“孤不羞走。”败在这一战并没什么可羞耻的,可后来又专程对孙权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火烧赤壁败走成了烧船自退。 
  《三国志》接着结合刘备曾给孙权说过的话,“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明确指出,“瑜威声远著,故曹公、刘备咸欲疑谮之。” 
  周瑜威名太盛,所以曹操、刘备都想离间。
-------------------------------------------
猜测的东西就不要拿出来当史实讲了,真正的赤壁之战,魏蜀吴三国都记载的主要人物刘备被你选择性过滤掉了。火攻和诈降从献策到执行都是黄盖,没周瑜什么事。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裴松注: 
注[二]山阳公载记曰: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觽。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 

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孙盛异同评曰:按吴志,刘备先破公军,然后权攻合肥,而此记云权先攻合肥,后有赤壁之事。二者不同 

,吴志为是。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先主已过,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坂。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 

获其人众辎重。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余人,与俱到夏口。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 

,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驽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 

。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 

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曹公败于赤壁,引军归邺。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荆州牧刘表死,鲁肃乞奉命吊表二子,且以观变。肃未到,而曹公已临其境,表子琮举众以降。刘备欲南济江,肃与相见,因传权旨,为陈成败。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权遣同瑜、程普等行 

。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仪,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近,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 

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于江陵,使乐进守襄阳 
 
《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 
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 

。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 

。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 

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三国志·吴书·程黄韩蒋周陈董甘淩徐潘丁传》 
乐安平定,(程普)代太史慈备海昬,与周瑜为左右督,破曹公于乌林,又进攻南郡,走曹仁。 
(黄)盖姿貌严毅,善于养众。每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语在瑜传。
作者: [楼主] 333    2011-04-06 13:54:21      回复

14 Re:历史上描写周瑜的诗词
1、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
2、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
3、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近,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
4、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
5、(程普)代太史慈备海昬,与周瑜为左右督,破曹公于乌林
---------------------------------
1、无论哪家记载,都少不了刘备,刘备功劳不会小于周瑜;
2、火攻和诈降从献策到执行都是黄盖,没周瑜什么事;
3、孙家内部,周瑜功劳也就和程普平分而已,周瑜、程普上面都是并提的
作者: [楼主] 333    2011-04-06 13:54:21      回复

15 Re:历史上描写周瑜的诗词
回17楼的
有刘备的大部分都是在蜀志中记载的,蜀国遗民陈寿的亲笔……
和蜀国没有任何关系的范烨在《后汉书》中对赤壁只有一笔带过,并且提到了打败曹操的是周瑜。
没有周瑜的支持和规划,黄盖可以单独行事!?是不是曹操、刘备靠那么多谋臣平定疆土,所以他们的事业成功也和他们没有关系!?
另外,赤壁并不是只有火攻而已。如果这样认为的话,有可能演义看多了。
赤壁战后程普表面和周瑜同等地位,但实际上已经完全听命于周瑜了(“事决于瑜”——《吕蒙传》)。另外,周瑜是南郡太守,而且食邑4县,这是当时程普没法比的。而且孙家后来说起赤壁,说起荆州,想到的只有周瑜,何来“孙家内部,周瑜功劳也就和程普平分而已”?

另外说说联军问题。你被一个强者欺凌地狼狈逃窜,向一个比你更强的人求救。他用比你强的实力帮你一起打退了欺负你的强者,没有他你就完蛋了。你还敢以主力自居吗?
作者: [楼主] 333    2011-04-06 13:54:21      回复

16 Re:历史上描写周瑜的诗词
有刘备的大部分都是在蜀志中记载的,蜀国遗民陈寿的亲笔…… 
--------------------
吴书没写刘备?魏书没写刘备?所谓选择性无视就是如此吧。武帝纪、先主传、诸葛亮传、吴主传、周瑜传、鲁肃传这么多记载了刘备居然不如后汉书一家记载可信,你不觉得可笑?

没有周瑜的支持和规划,黄盖可以单独行事!?
-----------------------
支持和规划当然也有攻,不过和献策、执行比起来不算什么。否则照这么算孙权功劳最大。

赤壁并不是只有火攻而已。
----------
当然,所以把功劳全归于黄盖、周瑜才说不通,没甚好说的

赤壁战后程普表面和周瑜同等地位,但实际上已经完全听命于周瑜了(“事决于瑜”——《吕蒙传》)。另外,周瑜是南郡太守,而且食邑4县,这是当时程普没法比的。而且孙家后来说起赤壁,说起荆州,想到的只有周瑜,何来“孙家内部,周瑜功劳也就和程普平分而已”?
------------------
又是不负责任的猜测,战后是否听命与赤壁功劳有何关系?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各领一万人,在整个赤壁之战中两个没有任何直接隶属关系,程普地位虽次于周瑜但也低不到哪去,南郡太守周瑜死后程普继就说明问题。

另外说说联军问题。你被一个强者欺凌地狼狈逃窜,向一个比你更强的人求救。他用比你强的实力帮你一起打退了欺负你的强者,没有他你就完蛋了。你还敢以主力自居吗?
-----------------
这个更搞,演义看多了吧,不要把吴国上下想得太弱智了,刘备没实力孙权为什么和他合作?先弄清出刘备孙权各出了多少兵再说吧,周瑜程普各带1万人而已,东吴其他人总共加起来1万人;刘备江夏刘琦1万人,关羽水军1万人,就算出一半也有1万人,刘备固然是向孙权求援,但孙权也需要刘备的支援,是真正的联合关系而非依附关系。
作者: [楼主] 333    2011-04-06 13:54:21      回复

17 Re:历史上描写周瑜的诗词
其他的实在不想批了,数百年后在江南当官的苏轼的诗词歌赋,完全没有史料价值,那来做例证是相当可笑的事情。
作者: [楼主] 333    2011-04-06 13:54:21      回复

18 Re:历史上描写周瑜的诗词
孙家后来说起赤壁,说起荆州,想到的只有周瑜。“孙家内部,周瑜功劳也就和程普平分而已”
-------------------
你的证据呢?我的证据上面已经列了:

2、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 
3、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近,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 
4、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 
5、(程普)代太史慈备海昬,与周瑜为左右督,破曹公于乌林 

都是左右督并提,看不出周瑜在哪个地方功劳比程普多
作者: [楼主] 333    2011-04-06 13:54:21      回复

19 Re:历史上描写周瑜的诗词
其实没必要争论 赤壁为什么 会写在历史书上 那是因为文武赤壁当时都是著名的旅游景点 后来更加是旅游景点 如果吧赤壁平淡化 那地方经济就大打折扣 就连周瑜墓都两个地方争 最后滑稽的一个省级领导干部题词 然后吧那条题词写到辞海中

其实赤壁之战 无所谓以少胜多 就是曹操想速战速决 而 只要孙刘把曹操拖住了 曹操肯定要退兵的 曹操的后方并不稳固
作者: [楼主] 333    2011-04-06 13:54:21      回复

20 Re:历史上描写周瑜的诗词
其实确实没必要争,《三国演义》为了抬高孔明,固然有三气周瑜等丑化周瑜的地方,但美化的地方也不少(活生生抢了黄盖的火攻计,还搞个苦肉计),只是看不惯有人硬要把周瑜捧上天而已
作者: [楼主] 333    2011-04-06 13:54:22      回复

21 Re:历史上描写周瑜的诗词
周瑜完美么 没看出来 至于曲有误 周郎顾 这个只要是个歌迷的狂热粉丝 听到自己熟悉的曲子 都能指出哪快有问题 这个和是不是周郎没有关系的
作者: [楼主] 333    2011-04-06 13:54:22      回复

22 Re:历史上描写周瑜的诗词
用易中天的口气来说,也就是黄盖、程普2个老头的外在形象没又MBA帅哥周瑜好,不利于市场包装和拓展fans群,所以后世文人看不中他们,把功劳独归周瑜罢了
作者: [楼主] 333    2011-04-06 13:54:22      回复

23 Re:历史上描写周瑜的诗词
吴书没写刘备?魏书没写刘备?所谓选择性无视就是如此吧。武帝纪、先主传、诸葛亮传、吴主传、周瑜传、鲁肃传这么多记载了刘备居然不如后汉书一家记载可信,你不觉得可笑? 
——————————————————————————————————
我是说以刘备为主功而忽视江东的主要在蜀纪。武帝纪主要是为了给曹操遮羞所以躲躲闪闪,闪烁其辞。

支持和规划当然也有攻,不过和献策、执行比起来不算什么。否则照这么算孙权功劳最大。 
——————————————————————————————————
也就是说打战和统帅没有关系咯。只要手下谋臣出个主意然后叫个人去执行就可以了?他们就是最大的功臣了?
孙权根本没有上战场,他不算是赤壁江东军队的直接统帅,你这是在故意曲解意思。

当然,所以把功劳全归于黄盖、周瑜才说不通,没甚好说的 
——————————————————————————————————
我也没有说全部归功于周瑜或黄盖。只是说吴军是主力,所以领主功。

又是不负责任的猜测,战后是否听命与赤壁功劳有何关系?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各领一万人,在整个赤壁之战中两个没有任何直接隶属关系,程普地位虽次于周瑜但也低不到哪去,南郡太守周瑜死后程普继就说明问题。
——————————————————————————————————
没有写明直接关系不代表没有关系吧?否则为什么程普从此之后就建树不大记录不多?
程普是“三朝元老”地位是不低,但任谁都看得出赤壁谁立的功大。周瑜死后程普有继承周瑜的部曲否?有继承周瑜的食邑否?有继承周瑜的地位否?(周瑜荐肃自代,故周瑜卒后“肃为之冠”——《鲁肃传》)

这个更搞,演义看多了吧,不要把吴国上下想得太弱智了,刘备没实力孙权为什么和他合作?先弄清出刘备孙权各出了多少兵再说吧,周瑜程普各带1万人而已,东吴其他人总共加起来1万人;刘备江夏刘琦1万人,关羽水军1万人,就算出一半也有1万人,刘备固然是向孙权求援,但孙权也需要刘备的支援,是真正的联合关系而非依附关系。 
——————————————————————————————————
这和演义有何关系?周瑜说要击操有提到刘备否?周瑜的作战计划中有刘备否?赤壁首战周瑜逆江而上迎击曹军而首战获胜鼓舞了联军士气,和刘备有关否?刘军人数可能是还有一定规模。但士气呢???刘备当时狼狈逃窜对军队的士气就没有影响?没有周瑜的主动出击和首战败操来长自己志气灭他人威风,只怕联军也讨不到什么好去。
刘备当时对孙权不是真正的依附,但刘备的处境就真的就还可以了?否则诸葛亮为什么自己说是“临危受命”呢?孙权是需要刘备,但还没有到刘备那么需要他的地步。孙刘联盟的成立获利最大的是刘备。
另,赤壁时孙权是两线作战,张昭同时也攻九江。虽然这个攻九江的时间一直有争议,但总是在赤壁爆发时左右。所以江东的兵力总投入远远高于刘备。这还不能说明江东的完全主力地位?
作者: [楼主] 333    2011-04-06 13:54:22      回复

24 Re:历史上描写周瑜的诗词
服了27楼了,你写的全是臆测,证据在哪?

武帝纪主要是为了给曹操遮羞所以躲躲闪闪,闪烁其辞
--------------
主观臆测而已,证据呢?

他不算是赤壁江东军队的直接统帅,你这是在故意曲解意思
-----------
我没曲解,本来献策与执行就与周瑜无关,至于支持和规划占的功劳,仁者见仁而已。既然这么喜欢臆测,那我也来臆测一下:把黄盖换到程普手下,由程普来支持和规划也是一样结果。

没有写明直接关系不代表没有关系吧?否则为什么程普从此之后就建树不大记录不多?
-----------------------
这就是逻辑问题了,不写有关系就是没关系这是正常逻辑,不写有关系你硬要说有关系,这叫主观臆测。

周瑜说要击操有提到刘备否?周瑜的作战计划中有刘备否?赤壁首战周瑜逆江而上迎击曹军而首战获胜鼓舞了联军士气,和刘备有关否?刘军人数可能是还有一定规模。但士气呢???刘备当时狼狈逃窜对军队的士气就没有影响?没有周瑜的主动出击和首战败操来长自己志气灭他人威风,只怕联军也讨不到什么好去。 
刘备当时对孙权不是真正的依附,但刘备的处境就真的就还可以了?否则诸葛亮为什么自己说是“临危受命”呢?孙权是需要刘备,但还没有到刘备那么需要他的地步。孙刘联盟的成立获利最大的是刘备。 
另,赤壁时孙权是两线作战,张昭同时也攻九江。虽然这个攻九江的时间一直有争议,但总是在赤壁爆发时左右。所以江东的兵力总投入远远高于刘备。这还不能说明江东的完全主力地位?
--------------------------
问题同前,你贴了这么多,仍然是臆测,史料呢?证据呢?真要有的话引一段文出来说明周瑜的功劳,来说明刘备当时就是依附吧。

我前面写的很清楚,从《三国志》三家五个人的传记记载来看,刘备都是赤壁之战的主角之一,可信度比起那些一笔带过的史料,哪个更可信?

1、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 
2、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 
3、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近,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 
4、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 
5、(程普)代太史慈备海昬,与周瑜为左右督,破曹公于乌林
作者: [楼主] 333    2011-04-06 13:54:22      回复

25 Re:历史上描写周瑜的诗词
也就是说打战和统帅没有关系咯。只要手下谋臣出个主意然后叫个人去执行就可以了?他们就是最大的功臣了? 
孙权根本没有上战场,他不算是赤壁江东军队的直接统帅,你这是在故意曲解意思。
------------
这点补充说一下,孙权任命周瑜、程普当都督,最后胜了,当然是他功劳最大,所谓知人善任就是如此,周瑜纳黄盖之计也是相似的。孙权对周瑜有知人善任之功,周瑜对黄盖也有知人善任之功,不过也仅此而已。至于决策之后的规划和配合,那是为将本职,根本不应列为功劳。
作者: [楼主] 333    2011-04-06 13:54:22      回复

26 Re:历史上描写周瑜的诗词
武帝纪主要是为了给曹操遮羞所以躲躲闪闪,闪烁其辞
------------
这点也补充一下,所谓臆测就是臆测,曹操要遮羞为什么不把刘备这个你眼里的穷酸遮掉,要知道输给一个曹操一直想灭但没灭掉的穷酸可比输给周瑜更丢人
作者: [楼主] 333    2011-04-06 13:54:22      回复

回复0   [<<] [ 1 ] [>>]
回  复:
验证码: * 看不清?点击更换验证码!
用户名: 127.0.0.1  登录 | 注册 | 忘记密码

贴吧123   手机访问   贴图帮助   系统帮助   注册协议   关于我们
Powered by tieba123.com  3.5-20110620  运行时间:0.09570    京icp备0000001号  2024-11-25 07:08:14 tieba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