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tieba123.com
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手机访问

进入贴吧 按标题检索 按作者检索
贴吧列表 | 推荐贴吧 | 贴吧排行 | 推荐帖子 | 精品帖子 | 热门帖子 | 最新帖子
首 页 > 管理吧 > 包子读三国 发新帖  回复本帖  
 
回复0  人气22  [<<] [ 1 ] [>>]
帖子顶部广告
1 包子读三国
一楼给baidu。

因为内容比较长,我来不及一一整理。只能整出来一部分,就发一部分。所以希望大家先不要跟帖。等我慢慢把自己东西整理完了,大家再发表意见。

另外,只属于个人心得,拍砖头什么的都可以,希望多给意见。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4:05:13      回复

2 Re:包子读三国
首先,想说的是不必拘泥于史书,也不要太相信史书记载。史官们作史书时往往受到2个方面的影响:1 吹捧当权的统治者,2对一些记载甚少的事情只能草草了事

。所以即使谨慎如陈寿和老裴,整本三国志也是有不少明显的错误。其次,希望大家讨论时能心平气和,毕竟有些真相只能在讨论中逐步被发现,也许你最后往往

发现事实令你茫然无措。最后,英雄人物也是人,他们也会犯错,有过失并不奇怪,没有过失才很奇怪。

个人对三国志的看法:
1 三国志是一本私人作品,并不是在晋朝官方支持下的作品。所以陈寿的收集工作非常艰辛,三国志经常会出现资料不全和前后矛盾的地方,大家应该理解。陈寿

是在当时的一些史书的基础上,编写的三国志,魏传和吴传主要来源于魏书、魏略、吴书,而蜀传则完全是陈寿收集整理出来的。所以大家不必再斤斤计较一些细

节,三国志一样会出错,而且概率也不低。后代推崇三国志的主要原因是“文质辨洽”,而且相对来说中立,并没有太多偏激的论调。

2 三国志是以魏为正统,为什么这么说,看看曹操传就知道了,曹操传的名字叫武帝纪,也就是本纪,是皇帝传记专用的名称,而刘备和孙权仍然用传的名称。所

以三国志到底尊魏或是尊蜀,其实很简单,一目了然。另外,曹魏创立之后,封献帝为山阳公,以及陈留王的名号,陈寿都未直叙其事,另外曹髦之死,压根不提



3 陈寿对蜀的态度。很多人都以为陈寿态度是偏蜀的,尤其瑜迷说起来,更是认为陈寿就是和罗贯中一个鼻孔出气的。其实陈寿为人,避魏晋讳是迫不得已,对其

他事情,陈寿做的非常公平,甚至有些责怪诸葛和刘备的态度。比如他说诸葛亮和诸葛瞻“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他还记下了刘

备因私怨杀张裕的事情。这些小事,换在曹操和司马懿身上,肯定都不值得一提。曹操恨陶谦,陈寿就把陶谦描写成了无能之辈,而且跟盗匪勾结。曹操征徐州,

杀戮过多,陈寿也只字不提。陈寿害怕报复,不敢多写曹操和司马的丑事,这个我们应当理解,而对于刘备和诸葛,这样求全责备,我则认为是恨铁不成钢,过于

苛刻的缘故。从三国志来看,陈寿没有敢写司马的败绩,所以我们现在很多人争论诸葛的用兵能力时,都会搬出司马来对照,那么司马懿到底输给诸葛没?败过,

但是陈寿不敢写。刘知几在《史通·直书篇》指责陈寿时还拿五丈原的事情做过例子,说他过于回护司马氏,“或列营渭曲,见屈武侯”。指责他不敢仗义直书。

所以后代史学家很多人认为陈寿说诸葛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是不公平的。

4 裴松之的注。因为陈寿的三国志过于简陋,所以裴松之引用了很多其他典献,争取把一些事情描述的更清楚些。裴注分三种:1 裴自己写的意见;2 指出其他一

些记载是错误的,有矛盾;3 引用其他人的话而不加评论。那么我们在看裴注时就要分清楚这三种意见。前2种没什么问题,而第三种老裴其实只是引用,他并未肯

定,只是写下来留给读者自己思考。所以不应该对裴注照单全收,一概奉为真理,裴注里很多引用,也是有错误的。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4:05:13      回复

3 Re:包子读三国
关于蜀书记载少的问题:
看刘备等人传记时,往往发现这个问题,就是刘备很多事情记载的过于简单,甚至一些大事都是几笔带过。比如赤壁之战,南收4郡,借荆州。所以今天我们才有很多争论。这个事情其实很简单。陈寿是被迫的,蜀国自己没有做任何史书,也基本没流传多少资料下来,连诸葛的24篇,都是陈寿帮他整理的。而陈寿在做这些事时,都是以私人名义,并未得到官府的支持和帮助,所以陈寿对于蜀的很多事情,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比如刘备在入蜀之前,不管大仗小仗,都是一笔带过,张飞等攻蜀,擒严颜等,也是一句话就没了。包括象李严的官司,描述的让人看起来很蹊跷。很多人抓住这点做文章,讨论蜀国的事情也一直都是热点。有人就认为,没有写证明蜀人没做多少事,这个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刘备前半生东奔西跑,颠沛流离,他不可能象曹操孙权那样,有个书记官专门记载他的事情。所以刘备很多事情就被这样的湮灭了,但曹操认为刘备是英雄,孙权等人也认为刘备是枭雄,刘备不可能这么没出息的。但陈寿到收集他事情的时候,只能知道别人对他的评价,以及刘备一些具体的成就,而取得成就的背后,陈寿就只能华丽的无视了,因为他也不知道。所以我们在读刘备的时候,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人人都夸刘备厉害,可看刘备前期,也不怎么样啊。实在看不出来那一点厉害了。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4:05:13      回复

4 Re:包子读三国
曹操、刘备、孙权以及赤壁

昨天一个帖子被baidu华丽的和谐了,今天只好重写。
大意是这样的,曹操一直都不太重视江东,反而很忌惮寄人篱下的刘备。论点是:

1 赤壁时,曹操首要目的是刘备,一路穷追不舍。而且曹操有个现象,他打刘备往往是亲征,不放心别人去。

2 曹操在去赤壁的路上,听说孙权发兵攻打合肥,曹操就派了一名叫张喜的将军,带着一千多骑兵过去救援。曹操当时兵多将广,只派这点人马,太无视孙权了吧。而孙权同学也很给面子,完全证实了曹操的判断。孙权攻合肥3个月,打不下来,合肥的守将蒋济也撑的很辛苦,就想了一个伪报计,故意让孙权知道救兵快来的消息。孙权同学听到之后,是完全彻底的闻风而逃,马上撤兵了。当时赤壁刚刚大捷,吴军士气正旺,而曹操派了也只是一个三流将军和少量骑兵,还生着病,行军速度也很慢,三个月还没赶到合肥。孙权同学居然这样都会给吓跑,我当时读到这里就郁闷了。

3 曹操传写赤壁,只提跟刘备作战失利的事情,完全把江东华丽的忽视了。

4 赤壁之后,曹操留下防守荆州的是曹仁、于禁、徐晃,合肥则是张辽、乐进、李典。合肥只有7000兵,而襄阳和樊城我们就不多说了,好几万,还陆续派援军。曹仁我们暂且不提,于禁当时都混到左将军,假节戎了,是曹夏侯诸将外第一大将。重视程度根本不一样。

5 曹操听到关羽破樊城的消息后,一度考虑的是迁都,而不是亲征。

6 曹操赤壁之后,三度欲征江东,但都选在合肥。孙权在合肥的防线是濡须口,是典型的水战,曹操明知道自己水性不好,而且也很清楚荆州的地理位置,是江东的上游,偏偏就华丽的无视了。宁肯选择在濡须口与孙权PK水性,就是不走荆州的平坦大道。

所以说曹操后来给孙权写信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并不象是离间计。而更象是曹操在自嘲。另外,我们既然知道陈寿写三国志时,由于资料不全所以不能详细记载刘备方面的事迹,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考虑刘备方面在赤壁中的作用。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4:05:13      回复

5 Re:包子读三国
1 兵力对比: 
曹操 大约24万(本部兵+荆州投降兵+刘璋援助的若干兵)按照公瑾的解释感觉是最合理的,他对敌人的估计应该比较真实,而且他也没必要故意隐瞒,再说24万已经很吓人了。但曹操的24万并未全部投入战斗。 
刘备 大约2万 (本部残兵+刘琦) 
孙权 5万左右(周瑜、程普部3万+张昭若干+孙权若干+后援若干) 
2 过程: 
建安13年10月 刘备逃至樊口 孙权决心作战 同时曹操占据襄阳 前锋部队达到江陵 
10月 周瑜部赶往樊口与刘备会合,同时孙权准备张昭攻九江当涂、自己攻击合肥,作为呼应。 
12月 孙权与张昭先发动进攻,同时曹操安置完荆州,大军开往江陵,至巴丘,分张喜率骑兵救援合肥。 
曹操大军至赤壁,先锋部队渡江,遇刘备军,被击败,随口大军在江北扎营。周瑜随后赶至南岸驻扎。此时,曹军开始流行瘟疫。 
得道曹军疾病流行的消息后,周瑜用诈降和火攻击破曹操水军,曹军水师大败,溃不成军,纷纷后退,连带影响了后面的步兵营地,所有的部队都处在恐慌之中。周瑜和刘备于是越过长江,乘势袭击。 
曹操部队已经处于指挥失灵,无奈之下,只得命令全军后退至南郡,收拾残部后,命令曹仁徐晃驻守南郡防守。曹操本人带领原部人马撤退,曹军撤退时,损失惨重,不但丢失了大量辎重和粮草,大量的伤兵病号被遗弃,并有相当士兵逃散。另外,因为粮草来不及运走,还饿死不少士兵。荆州开始出现士兵和百姓不断叛逃至刘备部。 

建安13年12月。刘璋派去的军队投降孙权。 
周瑜和刘备一路追至南郡地区。曹仁摆开阵势在江北扎营,周瑜则在南岸驻扎。刘备此时留下张飞助周瑜继续追低,自己以截击曹仁后路的理由率部离开战场,准备南取4郡。 

周瑜先派甘宁西取夷陵,曹仁分兵援助夷陵,结果甘宁被围,周瑜带吕蒙率一半士兵去救援,留凌统继续驻守。 
10天之内,周瑜大胜,并获300匹战马,从此,形式逆转,曹仁部大受打击。南郡等地士兵和百姓叛逃人数不断增多。 
周瑜取胜后,立刻回师南郡,并当地下令,全体渡过长江,然后扎寨与曹仁对峙。 
建安14年3月,曹操大军撤退至谯,抓紧时间训练水军。 
4月,孙权中敌军伪报计,从合肥撤军。 
同时,张昭攻击九江失败,孙权派给周瑜的援军抵达周瑜部。 

建安14年7月,曹操大军再次进攻江东,这一次选择了东线,(曹操吃了水仗的亏。)部队抵达合肥。 
曹仁与周瑜约定时间大战,未分胜负,但周瑜负重伤。 
曹仁得知这个情报后,准备第2次进攻,周瑜忍住伤痛,亲自去巡视各营。曹仁以为情报失误,看吴军无懈可击,自己形势逐渐变坏,只好下令放弃江岸阵地,回撤江陵防守。 

12月 曹操突然下令全军撤退。 
同时,曹仁与周瑜先锋部队交战一次,未胜,不能解南郡,听到曹操退兵的消息,也下令放弃南郡,回撤襄阳,与乐进部会合。 

刘备顺利取得南4郡。 
周瑜部进驻南郡。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4:05:13      回复

6 Re:包子读三国
曹操的功绩:
1 首先篡汉是不成立的。当时的汉朝廷已经等于败亡了,没有一丁点的土地,全国到处都是分割自立的诸侯。而老曹是依靠自己的努力,打来的天下,所以,说曹操篡汉不合适。

2 因为第一点的原因,说曹操是奸雄也不合适,实际上他做的事情跟刘备、孙权没多大区别。

3 曹操是三国数一数二的军事家、还是个诗人和文学家,从他能推行屯田以及九品官人法,说他是个大政治家也不为过,而且曹操很懂得外交。这一点从“挟天子以令不臣”就可以表现的很充分。

4 曹操一直都想当皇帝,这不可否认,但他一生都没有自立为帝。当一个人完全有实力当皇帝的时候,要克制这种念头和想法,这很需要一点克制力的。三国的时候还是很重视礼法的,曹操忌惮的其实不是别的,而是别人对他的看法和评价。所以从这点来说,老曹并不是坏人,至少不象很多为了当皇帝的人那样,可以丧心病狂。

5 曹操很聪明,他一辈子也没干过几件非常昏庸的事情。他没有象孙权那样到老了大杀功臣和信任宦官的事情。曹操好女色,但也没见他因为女色而闹出宫廷事变和家庭不和。他也不乱杀功臣,他的大臣基本上都在他活着的时候善始善终。比较例外的是荀彧。而他的遗令是:“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从这些来说,曹操是个称职的政治家和开明有作为的君主。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4:05:13      回复

7 Re:包子读三国
曹操的精锐:虎豹骑与青州兵 
 虎豹骑的战绩: 
1 南皮之战中,在战场上杀死袁谭 
2 北征乌桓时,在战场上杀死乌桓单于蹋顿 
3 长坂坡大破刘备 
4 大破以韩遂、马超为首的关西军团 
5 建安二十三年,在下辩击败张飞和吴兰。 
虎豹骑的指挥官一直都是曹家人担任,曹真、曹休和曹纯都曾经担任过这个职务。 

《魏书》说:“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 
 
虎豹骑因为保密的缘故,曹操很少外提及,现在能查到的记录,第一次出现在战场上是南皮之战。那么看起来,虎豹骑应该是官渡后,曹操借助袁绍的降兵以及河北势力的占据,新设立的一支精锐骑兵。官渡之前曹操实力并不雄厚,而且缺少马匹,不大可能有这么一支王牌骑兵。 
根据历史记载,这支部队是一支神秘之师,只有在曹纯等几人的传记中偶尔可见,但从未见过这支部队的失利。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4:05:13      回复
123

8 Re:包子读三国
说起青州兵,就必须先提下这件事,魏书臧霸传说:“会太祖崩,(臧)霸所部及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 
这说明这支部队一直都是一种雇佣兵的性质。 
青州兵创立于曹操会于禁救鲍信之时,等于就是曹操刚起兵没多久,就拥有了一支庞大部队。为什么后来这支部队的活跃度很低?甚至官渡时曹操兵力不足,也不见这支号称天下精锐的雄师? 
首先,“冬,受降卒三十馀万,男女百馀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 青州兵人数一定不少,就算没有30万,也不会少到那里去。然后,既然号称精锐,就至少有一定的战斗力。那么为什么官渡时这支部队失踪了呢? 
首先我们先来看下青州兵的战史: 
1 陶谦之战。使老曹臭名昭著的战争,于禁传记载,曹操下令是围而后降者不赦,看起来不象是针对百姓的杀戮。但是陶谦传记载“所过残掠 杀戮百姓”。这一仗人死的把河都堵塞了,而且不分男女老幼,甚至鸡鸭鹅犬。这些善良的小动物说什么也不会是军人。为什么后来的惨况和曹操的军令如此不符?原因就是青州兵参加了这场战争。这些人本身就是强盗、暴民组成的部队,抢劫的天性在后来的事情里还会有描述。当曹操在默许的情况下,他们就大肆杀戮,造成徐州的惨况。 
2 吕布兖州之战。“布出兵战,先以骑犯青州兵。青州兵奔,太祖陈乱,驰突火出,坠马,烧左手掌。司马楼异扶太祖上马,遂引去。”青州兵遇到吕布训练有素的骑兵时,其无组织无纪律的特性就暴露无疑。这也造成了曹操一生中少有惊险场面和残败。从此之后,曹操就明白这支部队并不是他所想象的雄师。 
3 宛城曹操泡妞之战。于禁传“未至太祖所,道见十馀人被创裸走,禁问其故,曰:“为青州兵所劫。”初,黄巾降,号青州兵,太祖宽之,故敢因缘为略。禁怒,令其众曰:“青州兵同属曹公,而还为贼乎!”乃讨之,数之以罪” 。在之前,曹操对待青州兵还是比较宽容的。(太祖宽之)但青州兵一而再,再而三的触犯军纪,甚至抢到了自己人头上。曹操到这个时候彻底对这支军队丧失了信心。 
4 官渡。官渡时这支部队已经不再出现在曹操的主力阵容中了,去那里了呢,很多人都在疑惑,老裴也在问,曹操不是有很多青州兵吗?怎么官渡都不见了?曹操在官渡之前,派臧霸镇守山东东北部北海一带,防守东线,从这个时候,青州兵就一直属于臧霸麾下,再也没回到曹操的中央军。 
5 最后见于历史的记录就是我开始提的,“会太祖崩,霸所部及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一帮为利是图的暴民形象,彻底显现我们面前了。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4:05:13      回复

9 Re:包子读三国
李严事件:
首先:确定几个大条件。 
1 战争失败是一定要有人承担责任的。 
2 诸葛这次北伐,由他在前方统军,而李严负责后方粮草运输。 
3 当时下了大雨,但不会影响到一点粮食都不过去,李严不愿意很辛苦,认为恰好有了理由,停止了粮运。 

 李严给诸葛写信说,下了大雨,导致粮食可能跟不上。“平恐漕运不给,书白亮宜振旅。”最好先退兵再说。李严说没辙啊,实在不好办。 
 至于孙武子提出的诸葛3条计策,应该是诸葛在与李严讨论接下来的战略方针。李严就趁这个机会说天气不好,不如先撤回来。 

本身这件事情不是什么大事,李严可能打的算盘是,等到诸葛回到汉中后,已经过去很多天了,天气情况会变化,以为用天气做借口诸葛查不出来。 
但是诸葛是个很认真,而且很有办法的人,给他查出来天气影响并不是很大,主要原因还是李严不够尽心尽力。诸葛在调查这件事的时候,李严慌了,为了推卸责任,打算杀掉几个替罪羊。 
大概是诸葛调查原因之前,傻皇帝也来问这件事情了,心血来潮,就问退兵怎么回事啊,李严这个时候装傻,我不清楚啊,估计丞相在玩诱敌之计吧。 
本身这些事情都是政府里常见的事情,出了差错,欺上瞒下,互相推卸责任,不是什么新鲜事情。而运粮不力的后果,本应该也不是很严重,毕竟还有天气的原因。 

但这个时候诸葛不干了,亮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诸葛亮认为这个人太小人了。做事情考虑的根本不是国家,而是个人私利。就举出了来往书信,教训李严这件事情你不但运粮不力,还敢欺上瞒下。这件事本身后果还不足到非常严重的地步,李严也赶快就承认了错误。 

但诸葛还没完,继续给皇帝上书,列出李严在过去种种为了个人私利,跟我们要这个那个的事情。来说明这个人私心太重,不足以委任重任。我们现在正是北伐的要紧时刻,再不处罚他,恐怕要出更大麻烦。 

最后,十二年,平闻亮卒,发病死。平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 

李严被处罚之后,估计有打算东山再起。李严心里还不是太服气,觉得就这么点事给我这么大处罚,一直还希望有机会再跟诸葛掰扯下这件事。但诸葛一死,他也绝望了,当事人死了,他的事情也已经定论了,除了诸葛不可能再有人给他翻案了,另外,也有这样的可能:他认为诸葛还是很大度的,如果他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再找个机会向诸葛好好承认下错误,也许诸葛能原谅他,继续起用他。 
但不管那种可能,诸葛死了,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所以他也郁闷挂掉。

而诸葛真正要处罚他的理由: 
1 不是运粮不力, 
2 不是欺上瞒下,皇帝诸葛那里两头骗。 

而是,李严屡次为了个人,不计国家。诸葛彻底对他失望,以前的小事就不说了,诸葛觉得还能容忍,但这次是在打仗,多少将士在拼命。结果因为你个人一点原因,导致多少人辛苦都做了白费,孰可忍,孰不可忍。意识到这个人根本不忠君爱国,不能委任大事。于是老帐新帐一起算。 
 
所以诸葛对运粮的确是借题发挥,但李严也的确是该被处罚。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4:05:14      回复

10 Re:包子读三国
袁绍与公孙瓒
一开始袁绍对公孙瓒挺好,但是公孙瓒就是不领情。处处跟袁绍作对。打败公孙瓒不是说明袁绍有多强,而是公孙瓒根本就是个浪得虚名,有勇无谋的人物。
公孙这个人,先是杀刘虞,得罪了整个幽州北部。刘虞一做过他的上司,二刘虞的仁德名声很好,也很有政治远见,对公孙一开始也不错。但公孙却看不起刘虞,刘虞本来打算偷偷把献帝借到幽州,公孙不知道发什么痴,偏偏要去破坏,不但打算杀死刘虞的儿子,还让袁术吃了刘虞派去的兵。然后又盲目跟袁绍起冲突,袁绍一开始还是对公孙挺友好的,没想到公孙丝毫不领情。公孙还盲目扩张,私自设立青州刺史和伪造皇帝诏书,结了一堆的仇家。这个人,智力上比吕布好不了多少,到处结仇。

所以袁绍打赢了公孙,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成就,按照公孙的做法,他在三国混不了几年。而偏偏这两位占据的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位置。
1 出战马;
2 人多地多,经济也发达。虽然西凉也产战马,但这点上要差太多了;
3 三国时的外族并不凶猛,唯一比较厉害的匈奴,还跟汉朝关系不错。匈奴的单于当时就在汉朝当官。所以不象西北战乱那么频繁。

所以,当时谁占据了河北,谁就比较牛。貌似这二位都是因为这块宝地红的,虽然袁绍打败了公孙,一遇到真正的用兵高手曹操,还是输的一塌糊涂。而实际老曹对老袁家也够重视了,赶尽杀绝,一点不给他们留机会。那么袁绍大人,实在是可怜的很,一个错误就导致家破人亡。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4:05:14      回复

11 Re:包子读三国
老婆的问题:
凡是有资格写嫔妃传的几位主,都比较好色。三国里好色的有这么几位。

1 曹操大人就不多说了,唯一需要指出的是曹操似乎也跟甄妃有那么点关系,这个来源是世说新语,但世说新语并不能做为史书,只能说是个野史,所以真假不好说,但是有一点是确切的,就是业城是建安9年就打下来了,而曹丕成为五官中郎将执掌业城是13年。所以这几年当中,老曹有没有冒犯过甄妃姐姐,就很难说了。说起来甄妃真是个牛人啊,跟曹操,曹丕,曹植都闹过绯闻。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曹丕似乎有接受老爹女人的嗜好,曹操死后,他的那些侍女,被曹丕照单全收。我很怀疑,三国时候是不是女人都死的差不多了,一个女的换N次手,大家也不嫌弃。

2 刘备。特点是经常丢老婆,经常跑路,而且没有带老婆的习惯。一边娶,一边丢。最后还娶了自己的侄媳妇(刘璋的儿媳妇)。所以三国的辈分有时候很难搞。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4:05:14      回复

12 Re:包子读三国
3 孙权大人著名的事迹有三个:1 娶了自己的侄女(姑孙);2 有个步夫人不但貌美,而且经常给孙权介绍美女(孙大人精力看起来很旺盛);3娶个女奴做皇后,而且似乎有跟这个女奴以及她姐姐一起3P(这个属猜测)。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4:05:14      回复

13 Re:包子读三国
其他诸如吕布大人的因为女人出名,后来又因为女人优柔寡断,兵败身死就不说,值得一提的是,吕布大人也曾经施过计策,就是用美女(秦宜禄的老婆)去试图贿赂关羽,还造成了关羽与曹操的争风吃醋。
说起来,关羽大人也很猴急啊,太明显了就不好了。老曹也是的,那么多女人,分关二哥一个不好吗,要不然也不会关二哥死活不跟老曹混了。
张飞的老婆是抢的,看起来也应该不错,马超也是经常丢老婆。而司马懿大人也不得了,他原配张皇后是个狠角色,为他杀过人,老了司马看不上她了,说这么老了,就别出来吓我了,把张皇后差点没给气死。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4:05:14      回复

14 Re:包子读三国
我早说过,你叫撒旦比较合适呢。太凶了,不和气的说~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4:05:14      回复

15 Re:包子读三国
对于一些事情,我也是逼出来的,矫枉不过正,就跟不矫枉没什么区别不同情况,演义吧现在的样子,估计你也看到了,那就是应证啊。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4:05:15      回复

16 Re:包子读三国
嗯,相对其他两位吧主来讲,您老人家是最负责任的,偶们都看在眼里……
可能对于三国吧这样的大吧来讲,一个人管理,担子还是重了些。
很难讲应该用什么方法来对付这个贴吧。手腕太严厉,难免惹得怨声载道,何况喜欢三国的男人,多多少少是有脾气的……很难对付的说。
但是柔和策略似乎也不管用,这里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垃圾渣滓也不少,一味的妥协,会让局面更糟糕吧……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4:05:15      回复

17 Re:包子读三国
我治吧以严,只不过是要为下任吧主实行宽政打基础,估计你也知道,其实我这吧主也是赶鸭子上架,主要是为了粉碎李牧等破坏三国贴吧的企图,然后是反水。我当时觉得,只要做好这两件事情就是对三国吧的负责,其他的等下任再说吧。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4:05:15      回复

18 Re:包子读三国
有两点严重不同意:
1、“史官们作史书时往往受到2个方面的影响:1 吹捧当权的统治者,2对一些记载甚少的事情只能草草了事 ”,你这是想当然地侮辱了历史上所有的史官,历史上貌似有不少以生命捍卫做史之公正性的史官,被你一句话就抹杀了。

2、以魏为正统写史与尊曹还是尊刘根本没有关系,曹操统一了中原,刘备偏安一州,曹孙刘三家都是汉人政权,而汉室早在曹操统一中原以前就已经名存实亡了(实际地位连东周都不如)。无论是谁来做史,都不可能以蜀汉做正统,那样绝对不公正。这是一个作史最起码的公正。与是否尊曹尊刘没有任何关系!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4:05:15      回复

19 Re:包子读三国
关于几个焦点问题个人的看法:
A 官渡曹操的兵力
我几经查证,最后的结论是老曹当时是兵分四路,其中大家最念叨的青州兵并不在老曹的主力部队,原因我在上面的帖子已经讲过了。青州兵由于纪律太差,战斗力根本不高,而且经常给老曹捅乱子,所以官渡前老曹就让这些青州兵一部分回去继续屯田,一部分由臧霸带领,屯守在青州和徐州,防卫北海一带的东线;第二部分是刘延以及于禁的延津守兵;第三部分就是老曹自己所率的中央部队。第四部分则是许都南方的守兵。
当初袁绍发兵官渡时,曾要求刘表、高干、袁谭一起发兵,但实际上刘表一直在观望,而当时刘表的军队也至少有10万(袁术传有提),曹操不能不防备这一边,后来刘备跑到汝南开辟敌后根据地,去骚扰许都附近,曹操派曹仁赶跑了刘备,可以说明曹操在南方防线预留有兵力。

高干是在并州,目标应该是洛阳一带,但三国志不见记载,我也不敢妄加猜测,估计就当他一直没动吧。

当时曹操大家公认的军力至少有10万,东线北海和南方的防守应该占去一半。在官渡的是曹操的主力,人数不会太多,但也不会太少。我个人估计应该在3-5万左右。袁绍的兵力应该就是11万左右,但骑兵数目多,所以还是袁绍占据绝对优势。

B 官渡烧粮的问题。一开始我很疑惑,曹操怎么可能跨越袁绍的大营去烧粮食?后来仔细查了一些资料才明白。
当时袁绍已经被曹操烧过一次粮食,粮食也不太够了,一直在筹划运粮食的事情。后来袁绍与曹操对垒,袁绍采用了包围的方式,把军营一字排开几十里,把曹军围的结结实实,而且袁绍采用一些方法,诸如垒土山建造高楼射箭等,把曹军射的连门都不敢出来。所以袁绍觉得时机到了,现在可以运粮食了,曹操已经被压制的门都不敢出了,怕什么。
然后袁绍派淳于琼带了1万人回去押解粮草,回来的路上,暂时在乌巢这个地方安营休息。这里离袁绍大大营只有40里,所有人都认为安全了,都放松了警惕。但偏偏这个时候,许攸叛变,把这个重要的情况告诉了曹操,曹操当机立断,连夜就带兵袭击了乌巢。
这次打击是致命的,我猜想袁绍本身也是粮食不多了,所以粮食被烧之后引起军队哗变,袁绍很快就丧失了对军队的指挥权。最后只好慌不择路的带着几百人逃跑了。

这里有几点跟过去的想法不同:1 之所以对袁绍士气打击那么厉害,是因为这批粮食是淳于琼刚运回来,还没来得及给各个部队分送。所以可以猜想袁绍粮食也快用完了;2 淳于琼是暂时宿营在乌巢,而许攸恰巧在这个关键时候叛变,于是曹操果断出击乌巢;3 基于第一点的判断,袁军没了粮食之后,纷纷哗变,所以袁绍很快就丧失了抵抗力。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4:05:15      回复

回复0   [<<] [ 1 ] [>>]
回  复:
验证码: * 看不清?点击更换验证码!
用户名: 127.0.0.1  登录 | 注册 | 忘记密码

贴吧123   手机访问   贴图帮助   系统帮助   注册协议   关于我们
Powered by tieba123.com  3.5-20110620  运行时间:0.06445    京icp备0000001号  2024-11-25 07:15:05 tieba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