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tieba123.com
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手机访问

进入贴吧 按标题检索 按作者检索
贴吧列表 | 推荐贴吧 | 贴吧排行 | 推荐帖子 | 精品帖子 | 热门帖子 | 最新帖子
首 页 > 管理吧 > 论诸葛亮的治实精神 发新帖  回复本帖  
 
回复5  人气22  [<<] [ 1 ] [>>]
帖子顶部广告
1 论诸葛亮的治实精神
作者:万绳楠 

第一节  治实不治名   

  《三国志·蜀志》卷五〈诸葛亮传〉注引〈袁子〉,说诸葛亮「治实不治名」。这句话概括了诸葛亮一生活动中最根本的东西。可惜千百年来,很少有人注意到。   
   诸葛亮不仅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一个哲学家。和汉代「天人合一」、「神人合一」说相反,诸葛亮声称:「造化在乎手,生死在乎人」〔《诸葛亮集·文集》〕卷二〈阴符经序〉〕,十分强调人的作用。诸葛亮非常重视「多见多闻」,以为「多见为智,多闻为神」。为了求得对事物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他要求做到「万物当其目,众音佐其耳」。〔同书卷三〈便宜十六策·视听〉〕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反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求全面地观察问题。他曾感到法正的思想有片面性,在〈致法正书〉中,指出法正「知其一,未知其二」。〔〈蜀志·诸葛亮传〉〕他认为「仰高者不可忽其下,瞻前者不可忽其後〔〈便宜十六篆·思虑〕,「视微知几,听细之大」〔〈便宜十六策·视听〉〕,高下、前後、隐显、大小两方面是有关连的,都要留意,决不可只顾一方面,决不可以为是细微的东西,轻易忽略过去。在〈便宜十六策·治乱篇〉中,他说到要使政治由乱到治,应当「先理纲,後理纪;先理令,後理罚;先理近,後理远;先理内,後理外;先理本,後理末;先理强,後理弱;先理大,後理小;先理身,後理人。」之所以分先後,是因为「理纲则纪张,理令则罚行,理近则远安,理内则外端,理本则末通,理强则弱伸,理大则小行,理上则下正,理身则人敬。」但绝不能只顾先,不顾後。   
   熟悉历史的,都知道诸葛亮以丞相身分,自校簿书。评论者往往说这是诸葛亮的「事务主义」的表现。下这种评论,表明未深究诸葛亮的思想。殊不知诸葛亮极端重视兼顾事物的两个方面,大事像「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他抓得很紧;小事,像自校簿书,他也不忽略。他知道大小之间是相通的,治实不能忽视小事。关於自校簿书,丞相府主簿杨顒曾用「坐而论道谓之三公」、「邴吉不问横道死人而忧牛喘」、「陈平不肯知钱谷之数」等话   
劝过他〔《蜀志·杨戏传》注引〈襄阳记〉〕。但在他看来,这些是治名不治实。丞相府的簿书能反映国家各个方面的情况,诸葛亮要治理好蜀国,怎能不翻?   
   在治实上,诸葛亮还有一个可贵的地方,他懂得一个人的所见所闻毕竟有限,提出了「集众思,广忠益」〔集思广益〕的思想。集思广益是诸葛亮的一句带有民主性的名言。他说他在隆中,初交崔州平,「屡闻得失」,後交徐元直,「勤见启诲」。并且用了「处兹不惑」的话,称赞徐庶〔元直〕做到了集思广益〔《蜀志·董何传》〕在益州,他把「集众思,广忠益」当作丞相参署的办事方针。他要求做到「听察采纳众下之言,谋及庶士。」〔〈便宜十六策·视听〉〕他称赞董和参署七年,对他「每言必尽」,「事有不至,至於十反,来相启告。」称赞胡济对他「数有谏止」。他说他和崔州平、徐庶、董和、胡济四人「始终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於直言。」因为这四个人能使他「少过」〔《蜀志·董和传》〕,也就是能使他的思想比较符合客观实际,少犯过错。人们还曾称道他「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蜀志·诸葛亮传》附〈董厥传〉注引《汉晋春秋》〕他是古代一个少有的懂得「集众思」的好处,具有民主精神的人。集思广益的目的,正是为了求实,治实。从他所说的在隆中、在益州都力求做到集思广益,可知他的求实、治实精神是一贯的。   
   这就可以解开早在隆中的时候,诸葛亮对形势的分析,为什麼那样准确之谜了。他在隆中所以能熟知北方曹操、江东孙权、荆州刘表、益州刘璋、汉中张鲁的情况,所以能预见到「鼎足之势」可以争取实现,所以能提出跨有荆、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等一系列制胜方针与政策,是因为他始终一贯地「治实不治名」,研究问题,分析问题,集思广益。
作者: [楼主] test    2011-04-06 14:50:33      回复

2 Re:论诸葛亮的治实精神
第二节    诸葛亮治蜀   

内修政理   
   内修政理是诸葛亮治蜀的一个中心问题,其基本方针即「治实不治名」。   
   益州本是「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左思〈蜀都赋〉写到那时的蜀中是:「沟洫脉散,疆里绮错,黍稷油油,梗稻莫莫」;「闤闠之里,俊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何况又有盐井、铁山。在这个基础上,商业也发展了,成都西市,被称为「万商之渊」,「罗肆巨千」。可农民、手工工人所创造的财富,都落入了三蜀之豪」的腰包。三蜀之豪,有自己的田庄、徒附、部曲、奴婢。诸葛亮说李严罢免,犹有「故奴婢、宾客百数十人。」李严之子李丰以中郎参军居府,「方之气类,犹为上家。」〔《蜀志·李严传》注引诸葛亮〈与李丰教〉〕这些上家恣情压迫农民,引发了农民起义。灵帝中平五年,益州马相起兵於绵竹,自号黄巾」,杀刺史郤俭,进攻巴郡、犍为,有众数万人,马相自称天子。〔《後汉书·灵帝纪》〕汉末政失於宽,刘焉、刘璋父子和袁绍一样,在益州「以宽济宽」,「德政不举,威刑不肃」,宽容三蜀豪强。这种政策,使「蜀土人士专权自恣」,更有所发展。〔《蜀志·诸葛亮传》注引〈蜀记〉〕蜀中人民「思为乱者,十户而八。」〔〈法正传〉与刘璋书〕诸葛亮看到了蜀中「致弊,实由於此」〔〈诸葛亮传〉注引《蜀记》〕蜀中情况可用一个「乱」字来概括。诸葛亮在内修政理上,针对蜀中情况,制定了一整套由乱到治的方针。这就是〈便宜十六策·治乱策〉提到的方针,而最重要的是「先理强,後理弱」一条。理强,即打击蜀土人士的专权自恣,消除「思为乱者·十户而八」的危险局面;理弱,即扶植自由农,发展生产。之所以要「先理强,後理弱」,是因为强民专权自恣的问题不解决,弱民的安宁、生产问题也就无法解决。这条方针是「治实」在内修政理上的集中表现。   
    先谈理强。理强又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专权自恣的强民,采用「威之以法」,「限之以爵」的政策〔〈诸葛亮传〉注引《蜀记》〕;二是制定用人标准,起用有「才策功干」,「忧公如家」之士。   
  《蜀志·伊籍传》说伊籍「与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共造蜀科。」现在《蜀科》看不到了,但可想见有它本身的特点。从实际情况来看,〈张裔传〉记载张裔常称道诸葛亮「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陈寿在〈诸葛亮传〉中写的评语中又说:「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劝戒明也。」这表明诸葛亮把「威之以法」和「服罪输情」结合到了一起。用法无私,服罪可释,所以法虽峻而无怨,贤愚「佥忘其身」。例子是有的,如李严被废为民,徙梓潼郡,诸葛亮在与其子李丰教中明言:若能「思负一意」,则「否可复通,逝可复还。」〔〈李严传〉注引〕把「服罪输情虽重必释」,用到刑法上去,这在法制史上罕见。本人服罪输情既可免罪,子女,家族连坐之制,势必革除。在《蜀志》中,看不到诸葛亮当政时期还有什麼连坐。李严犯罪,李丰仍旧官至朱提太守。魏晋时期,人们纷纷称道诸葛亮能用刑,为秦汉以来所未有〔参见〈李严传〉注引习凿齿语〕,原因也在这裏。在用人上,最可注意的,是他提出过七条用人标准或者说七个考核办法。「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诸葛亮集·文集〉卷四〈将宛·如人性〉〕他看到人的「美恶既殊,情貌不一」,但能坚持这七条,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致错用坏人,庸才。此外,要看到诸葛亮用人,是既「限之以爵」,又「尽时人之器用」〔《蜀志·杨洪传》〕。限之以爵,用张裔的话说,是「爵不可以无功取」。这就限制了权势之门做官的权利,革除了东汉凭出身世族可袭封爵的制度。爵不可以无功取,是符合上述七条标准的。真正的贤才,不受限之以爵的约束。例如杨洪、何祗,《蜀志·杨洪传》说杨洪〈犍为武阳人〉本是李严的功曹,因为「忠清款亮,忧公如家」,李严还没有到犍为去做太守,杨洪便已被起用为蜀郡太守了;何祗本是杨洪的门下书佐,因为「有才策功干」,几年便做了广汉太守,而杨洪还是蜀郡太守。 &quot;又〈杨洪传〉注提到广汉王离,「亦以才干显,为督军从事,推法平当,稍迁代〔何〕祗为犍为太守,治有美绩」。〈杨戏传〉马盛衡、马承伯赞注提到阗中姚佃被诸葛亮辟为掾属,「并进文武之士」,称赞他说:「今姚掾并存刚柔,以广文武之用,可谓博雅矣。」这也符合七条标准。或谓诸葛亮排斥益州人物,上引却都是益州人物。〈杨洪传〉明言「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说诸葛亮排斥西土人物的,对此话似未深思。诸葛亮用人只是凭七条标准,别无其他标准。
作者: [楼主] test    2011-04-06 14:50:34      回复

3 Re:论诸葛亮的治实精神
 诸葛亮用这种理强的办法,在政治确实收到了由乱到治的效果,蜀中号称「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诸葛亮传〉臣寿等言〕  
    再谈理弱。在诸葛亮看来,不先理强,就不能使「强不侵弱」,「理强则弱伸」,只有先理强,才能收到理弱的效果。诸葛亮是怎样理弱的呢?他抓住了「为政以安民为本」。《蜀志·蒋琬传》说诸葛亮称赞蒋琬,「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这正是诸葛亮自己的政策。他「务农殖谷,闭关息民」〔《蜀志·後主传》建兴二年〕;「以境劝农,育养民物,并治甲兵」〔《蜀志·杜微传》诸葛亮与社微书〕。这裏所谓「民」,指的是那些负担赋役的「弱民」,即有户籍的自由农户。诸葛亮还说过:「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如此,富国安家,不亦宜乎?」〔〈便宜十六策·治人〉〕这是诸葛亮「理弱」的方针。   
   诸葛亮使张裔「为司金中郎将,典作农战之具」〔〈张裔传〉〕,发征丁一千二百人主护都江堰,是与理弱相配合的措施。诸葛亮的「先理强,後理弱」的方针政策,改善了蜀国的政治。蜀中经济的发展因此较快。〈诸葛亮传〉注引〈袁子〉,说诸葛亮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畜积饶。」;蜀末号称「男女布野,农谷栖亩」〔〈蒋琬传〉。〈後主传〉也有「百姓布野,馀粮栖亩」之言〕。这改变了「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诸葛亮集·文集〉卷二〈教〉〕的面貌。诸葛亮自己说得好:「老子长於养性,不可以临危难;商鞅长於理法,不可以从教化;....此任长之术也。」〔同书卷二〈论诸子〉〕所谓「任长」,表明他吸收了各家所长,形成了他自己的一套治国之道。而他这套治国之道,集中地表现在他的治实精神与用人标准上。唯其如此,所以陈寿等人说诸葛亮死後,「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诸葛亮传〉〕。   
南抚夷越   
   东汉以来,民族关系一直很紧张,与南中夷族〔在《後汉书·西南夷传》中,「夷汉」常连称,表明夷人已有和汉人杂居者。哀牢〔之昌〕「土地沃美,宜五谷蚕桑,知染彩文绣」,出产濮竹、铜、铁等物,生产很发达。汉末夷人中已有大姓,且有居官「富及累世」的夜郎〔牂柯〉尹珍官至荆州刺史。〕的关系也不例外。马谡对诸葛亮说过:「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蜀志·马谡传〉注引〈襄阳记〉〕刘备死於白帝城,夷人益州〈滇〉大姓雍闓便乘机起兵,牂柯〔夜郎〕太守朱褒以郡叛应雍闓,越隽〈邛都〉夷人高定亦反,民族问题不容诸葛亮不去解决。   
   目前,对诸葛亮民族政策的看法,仍旧存在分歧。人们忽略了诸葛亮治蜀的基本方针,是「治实不治名」,分歧之来,实由於此《诸葛亮集·文集》卷四有〈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篇,表明诸葛亮注意到民族问题的研究。他的民族政策,同样建立在治实的基础之上。在南征之前,他发布了〈南征教〉:「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集·文集》卷二〕此教一反东汉对少数民族的力服〔屠杀〕政策为心服政策,集中地体现了诸葛亮在民族问题上的治实精神。力服不能解决而只能激化民族矛盾,这已为东汉的民族史所证明。   
  《蜀志·马谡传》说到这条方针是建兴三年出兵前夕,马谡提出来的。而《玉海》谓建兴元年,诸葛亮因将南征,制〈南征教〉,张澍以为〈玉海〉「当有据」〔同上〈南征教〉案语〉。事实上对南越主「抚」,是隆中对策的既定方针。这条方针既在进兵南中时又在南中既定後贯彻执行。诸葛亮顺利地进至滇池,不在兵战,而在「七虏七赦」〔《华阳国志·南中志》〕为「夷汉所服」的孟获。此事古人已有疑之者〔见卢弼《三国志集解》〕,今人亦或疑之。若联系诸葛亮的治实精神和攻心之策,我想便可释然了。南中既定,诸葛亮采取了「皆即其渠帅而用之」的政策。当时有人以为宜留「外人」,诸葛亮指出:「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这「三不易」最重要的是第三条,再次体现了诸葛亮的攻心为上的思想。由於用其渠帅,不留外人,从而在南中取得了「夷汉粗安」的效果。〔引见〈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攻心」政策是延续的。我们知道诸葛亮曾为昆明画「国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昆明祖之〉、龙生夷及牛马羊,後画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又画牵牛负酒赉金宝诣之象以赐夷」,同时「又与瑞锦铁券」。〔《华阳国志·南中志》总论及永昌郡条〕从所画的内容和给与瑞锦、铁券来看,虽有要求夷人服从蜀汉君长、城府统治的目的,但更重要的目的是要求夷人与汉族友好,汉不侵夷,夷不犯汉。「夷人甚重之」,每刺史、校尉到临,「赉以呈诣,动亦如之。」表明此後夷汉两族友好关系,有了新发展。凡此皆可表明诸葛亮在民族问题上的治实精神。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诸葛亮南抚夷越,是继汉武帝通西南夷以後,夷汉两族关系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作者: [楼主] test    2011-04-06 14:50:34      回复

4 Re:论诸葛亮的治实精神
第三节    与吴、魏关系的治实精神   

吴蜀联盟   
   吴蜀联盟是诸葛亮根据「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蜀志·诸葛亮传》〕的隆中对策制定下来的策略。吴蜀联盟经历过建立、破坏、保持三个阶段,而在每个阶段中,都体现了诸葛亮的治实精神。建立阶段。联盟是双方面的事,一方面不情愿,就结不成联盟。诸葛亮在隆中提出「外结好孙权」的策略,有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他是不是知道孙权愿意结盟?如果不知道,何以贸然提出这个策略?按《吴志·鲁肃传》说到鲁肃曾劝孙权与刘备「结盟好」,曹操进兵荆州,鲁肃会刘备於当阳长阪,「固劝备与权并力」,又对诸葛亮说:「我子瑜〈诸葛瑾〉友也」,即共定交。裴松之云:「刘备与权并力共拒中国,皆肃之本谋,又语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则亮已亟闻肃言矣。」很清楚,诸葛亮早就知道为孙权所信任的鲁肃主张孙、刘结盟。之所以知道,是因为有「同产」兄诸葛瑾在江东,「与鲁肃等并见宾待」。〔《吴志·诸葛瑾传》〕及注引〈江表传〉〕对於孙权,他也看准了既不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又不愿「案兵束甲,北面而事」曹操。「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蜀志·诸葛亮传》〕从这一情况出发,他料定孙、刘联盟必成。另一个问题是,对孙、刘来说,联盟必须获得成果,而後始可真正结成。诸葛亮看到「曹操之众,远来疲弊」,追赶刘备,轻骑又「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已成「强弩之末」;「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看到孙权「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刘备尚有「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如果孙、刘能「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诸葛亮传〉〕这是从敌我双方情况出发所作的正确估量。当时孙权方面周瑜也看到曹操「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曹军十五六万,所得刘表之众七八万〉,甚未足畏。」〔《吴志·周瑜传》注引〈江表传〉〕鲁肃也看到孙、刘「共治曹操」,「如其克偕,天下可定。」〔〈鲁肃传〉〕周瑜、鲁肃的看法,可以反证诸葛亮估计的正确性。事实表明接著而来的赤壁与乌林之战〔《吴志·周瑜传》孙、刘联军与曹操「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说明赤壁之战为遭遇战。〈程普传〉:「与周瑜为左右督,破曹公於乌林。」《宋书·乐志四》有吴人的《伐乌木曲》。说明真正的战争是在乌林打的。《水经注》卷十四「江水左径乌林南」注:「黄盖败魏武於乌林,即是处也。」又「左径百人山南」注:「右径赤壁山北,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大军所起也。」此赤壁山在武当郡〔吴置〕武昌县。〉,是曹操的矢败,孙、刘联盟的胜利。经过此战的考验,孙、刘联盟奠定下来。   

破坏阶段。乌林战後,刘备占领荆、益二州,三国鼎立之势形成。其後,孙权乘关羽北打襄·樊,袭占荆州,孙、刘联盟遭到破坏。刘备伐吴,败於夷陵。对夷陵之战,诸葛亮讲过这样的话:「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蜀志·法正传》〕表明他是不赞成刘备出兵的。这个问题关系到对诸葛亮治实精神的认识,究竟应如何看待呢?   
我们还是诸葛亮自己来回笞。孙权称号,蜀国「议者咸以为交之无益而名体弗顺,宜显明正义,绝其盟好。」诸葛亮说了一段话:「今若加显绝,仇我必深,使当移兵东戍,与之角力,须并其土,乃议中原。彼贤才尚多,将相缉穆,未可一朝定也。顿兵相持,坐而须老,使北贼得计,非算之上者。」〈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这是说:与吴不开战则已,一开战便不可终止。你想停,他不想停,必须打到最後,并其土地,才可停下来。而吴国贤才尚多·将相尚和,要并土地,谈何容易。开战势必变成顿兵相持,坐而到老。而这正是曹魏求之不得的。根据这段话来看诸葛亮所以不赞成刘备伐吴,就可以明白:原因在於他看到了即使刘备胜利,重占荆州,吴国必不肯干休,一定要继续打下去,而灭吴是不可能的,结果必定是顿兵相持,好了曹魏。权衡利害,还是以不同孙吴开战,保持孙、刘联盟为上策。换言之,他不支持刘备伐吴,正是因为他能治实,「弘思远益」,知道刘备伐吴,害多利少,全非拘泥於吴蜀联盟,不知变通。或说,刘备重占荆州後,可以再修盟好,撤兵回蜀。这只是「一厢情愿」的设想而已。殊不知「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吴志·鲁肃传》〕,是孙吴的既定方针,孙、刘打起来,必如诸葛亮所说,难解难休,最终必为曹魏所乘。保持阶段。明白了破坏阶段诸葛亮的看法,也就可以明白秭归蹉跌後,诸葛亮的对吴政策了。刘备一死,诸葛亮鉴於後主幼弱,恐孙权「有异计」,立即派邓芝「修好於权。权果狐疑,不时见芝。」邓芝晓以利害:魏若奉辞伐吴,蜀再顺流而进,江南之地,将非吴有。孙权醒悟,「遂自绝魏,与蜀连和,遣张温报聘於蜀。蜀复令芝重往」,吴蜀联盟於是重建。〔《蜀志·邓芝传》〕其後又曾续派费禕、陈震前往。
作者: [楼主] test    2011-04-06 14:50:34      回复

5 Re:论诸葛亮的治实精神
 孙权尝与陈震「升坛歃盟」〔《蜀志·陈震传》〕,说明经过诸葛亮的努力,在秭归蹉跌以後的岁月裹,联盟确立不移。   
   吴蜀联盟的确立,对蜀来说,至少有两大好处。一为诸葛亮「内修政理」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二为诸葛亮北伐,解除了「东顾之忧」,使曹魏「河南之众,不得尽西」〔〈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吴志·诸葛恪传》记诸葛恪曾言:「近见家叔父表陈与贼争竞之计,未尝不喟然叹息也。」他的话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诸葛亮北伐,对孙吴何以毫无顾虑。   

北伐曹魏   
   对於诸葛亮北伐,自陈寿以来,议论纷纭。归纳起来,问题有二: 一是诸葛亮北伐的原因间题,即该不该北伐的问题。认为北伐不可能成功的人,对诸葛亮的兴师北伐也是否定的,以为徒自劳民伤财而已。二是应变将略,是不是非诸葛亮所长?对这两个问题的评论,出发点都是诸葛亮北伐无功。按诸葛亮曾上表後主,谈到他北伐的原因。他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还於旧都。这是他的「职分」〔〈前出师表〉〕,也就是早在隆中,便已和刘备定好的方针。又说刘备虑「王业不偏安」,故托他「以讨贼」。他特别指出我弱「敌强」这个冷酷的现实,唯其如此,所以决不能「以长计取胜」,不能「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持久只能是坐待灭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张俨默记〈後出饰表〉,或云为伪作,但多少能反映诸葛亮的想法〉。这又是从「治实」出发得出的正确结论。了解了诸葛亮北伐的原因·也就可以了解诸葛亮北伐的方针了。正因为他看清了敌强我弱的新形势,北伐是基於「唯坐待亡,孰与伐之」,所以他对北伐采取了持重的方针,反对冒险。〈魏延传〉说魏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潼关,如韩   
信故事。亮制而不许。」注引《魏略》还说魏延请精兵五千,出褒中,一举而定咸阳以西,诸葛亮以为「此悬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评论者每以诸葛亮不从魏延之计为恨,以为应变将略非诸葛亮所长。殊不知诸葛亮鉴於蜀魏力量对比,务求持重,制而不许是对的。魏延之计,脱离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从之必败。   
   诸葛亮在隆中,原定从荆、益两路出师北伐,现在是一路,是不是无成功之望呢?几乎所有的评论都说不能成功。考虑到伐吴将变成顿兵相持,有利曹魏,荆州,诸葛亮是不想再去占了。两路出师固然好,然而一路出师并非一定不能成功。诸葛亮自己说过:「益州险塞,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单从益州出兵,争得天下,刘邦已有例在前。问题在於如何制胜敌人。从诸葛亮的北伐中,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从实战的需要出发,努力钻研军事科学,作出了许多重大的发明创造,可知他在力谋战胜对方。这个问题常被治史者所忽视。以八阵图的发明为例,诸葛亮自己曾说:「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复败!」〔〈水经注〉卷十三「江水又东径诸葛图垒南」条〉此语表现了诸葛亮的自信心,他并不认为北伐不能成功。再看唐人杜牧之在《孙子注》中说的话:「今夔州诸葛亮武侯以石纵横八行为阵,奇正之出,皆生於此。」「司马懿以四十万步骑不敢决战,盖知其能也。」将杜牧之的话与诸葛亮本人的话相印证,就可知「八阵既成」,诸葛亮已立於不败之地。   
   诸葛亮在攻防武器和运输工具上的发明,也非同小可。除了众所熟知的「一弩十矢俱发」的「连弩」〔「元戎」〕外,还有「十折矛」、「刚铠」等〔见《太平御览》卷三五三〕。《宋书·殷孝祖传》记载诸葛亮穿戴的「箭袖铠帽」,「二十五石弩射不能入」这项发明,在历史上绝无仅有。木牛、流马则是为解决高山运粮问题在前线的发明。木牛「载一岁粮〔十石〕,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载多而引,少则否。」流马是木牛的改进,用一人推,「载八石」。〈据《诸葛亮集》附录〈故事·制作篇〉〕到流马发明,基本解决了粮运不继问题。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麼兵力只有「十万」的诸葛亮〔见《晋书·宣帝纪》〕,总是采取攻势,而拥重兵「三十馀万」的司马懿〔〈诸葛亮传〉注引郭冲五事〕,总是采取守势了。尤有进者,连坐在洛阳的魏明帝也担心前方吃败仗,在出兵前,就严令司马懿只准守,不许攻。两军对阵,司马懿假惺惺派人到洛阳,要求明帝允许他出战,明帝竟大为震惊,特派老臣辛毗,「持节以制」司马懿。每当司马懿喧嚷要出战诸葛亮时,辛毗就持节站在营门口,不许他乱动。有一次,因为贾诩、魏平等诸将讥笑司马懿「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咸请出战,司马懿不得已试了一下,「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战争的结果是,诸葛亮「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司马懿苦笑「还保营」中。〔见〈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照这样打下去,只要一百次,司马懿三十馀万众便消灭乾净。可惜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病逝於军中。   

   治实思想,渗透在诸葛亮的政治、民族、外交、军事政策中。研究诸葛亮,只有从他的治实精神出发,才能得出正确的估价。
作者: [楼主] test    2011-04-06 14:50:34      回复

6 Re:论诸葛亮的治实精神
诸葛先生应该爬起来谢谢你 他早就在当代中国网人拨乱反正的口水中死了
 就我看来 诸葛以管仲自居 事实上他也就是管仲类的人物 政治超一流 军事一流 所谓军事超一流的 春秋有孙武 战国有吴起 汉初有韩信 光武有。。。光武帝手下强人太多。。后面的我就不细数了 稍举几个 李靖 岳飞 戚继光 
成吉思汗不知道怎么算 毕竟他手下兵也太强 对手也太弱 难怪《昆仑》里某人要郁闷啊 
 话说三国 军事方面可能说得上一个超的 愚意孙伯符是也 可能他死太早 我对他的人生太有所期待吧
作者: [楼主] test    2011-04-06 14:50:34      回复

回复5   [<<] [ 1 ] [>>]
回  复:
验证码: * 看不清?点击更换验证码!
用户名: 127.0.0.1  登录 | 注册 | 忘记密码

贴吧123   手机访问   贴图帮助   系统帮助   注册协议   关于我们
Powered by tieba123.com  3.5-20110620  运行时间:0.05664    京icp备0000001号  2024-11-25 03:24:18 tieba123.com